零售行业如何利用Google购物广告获取高转化流量,玩转黑色星期五与网络星期一?
又是一年“双11”,网购再成热话题。
据悉,今年“双11”期间,杀出一匹“黑马”,名曰“盲盒”。
黑到什么程度呢?
这里有个形象的对比:今年天猫“双11”预售期,仅仅7分钟时间里,盲盒的预售量就超出去年“双11”全天,一跃成为爆款“黑马”。
而其单日成交额竟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68%。
撰文/ 半岛记者 李志波
盲盒是什么?
想必这是不少人看了这则新闻后的第一反应。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确实是个新鲜玩意儿。
为了形象阐述这一新生事物,我将其比喻成抓娃娃机的升级版,或者线上线下版。
网络图片
抓娃娃机想必大家都知道,常设于商场角落内,里面放有玩具等宝贝,投三五个机器币进去,然后就可以操纵一只“机器手”来抓取下面的玩具娃娃。
当然,能否抓到就看运气了。
抓到了,有人自然心满意足,跟打了鸡血似的,满面红光,有些亢奋,准备再接再厉,常抓不懈,恨不得把各个品种和款式的娃娃抓回家;
抓不到的,有人会扫兴而归,但有的则心有不甘,于是扫码兑币,调整策略,反复再来,大有抓不到你不罢休之势。
网络图片
这期间,很少有人能一次性抓取成功的,也就是说,只要抓了,不管成不成,都是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
而这个经济成本,积少成多,就演绎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暴利。
盲盒的线下版就和抓娃娃机很相似。
它也是一台机器,也放在商场角落,也需要你先投钱(由于貌似更有技术含量,所以投的钱要多一些),然后跟抽奖似的,去“抓”其中的物品。
网络图片
不过,和抓娃娃机中的玩具娃娃可视不同,盲盒中的物品不可知,充满神秘感,只有抓出来打开后才能看到。
另外,盲盒机中没有“机器手”,只要钱给到位,按键一点,自动弹出。
盲盒中装的,一般也是玩具娃娃,只是被包装得潮味十足。
另外,这些娃娃常带有粘性,或属于不同系列,或是同一系列但分属不同主题,总之会撩拨地一些人欲罢不能,抓到这一个,还想下一个;搞定下一个,放眼这一套。
网络图片
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些人的心理,于是不断推陈出新,引诱着消费者去寻找下一个,下一套。
一个由此衍生的特殊产业链由此形成,其甚至催生了网上二手交易市场的火爆——为了集齐同一个系列的娃娃(或其他物件),而互相交换,彼此买卖;
而且,在物以稀为贵的经济杠杆因素(也许是人为控制因素)影响下,有的娃娃甚至被炒得身价倍增,令人咂舌。
据悉,一对夫妇为了集齐盲盒产品,4个月花了20万元!
至于线上版的盲盒,也不难理解,就是在网购平台购买盲盒,买的时候也不知道里面装的啥,只有拿到手拆开后,才能揭晓谜底。
正是这样一个盲盒,成了今年“双11”期间杀出的黑马。据悉,购买盲盒的绝大多数消费者为95后。
网络图片
如果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追求时尚元素的年轻人,通过购买盲盒的方式,体验一种崭新消费模式,寻求一份别样感官刺激,倒也未尝不可。
我们的社会,鼓励创新;我们的市场,倡导开放;我们的理念,讲究包容。
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发展速度快,监管跟不上,信息不对称,技术太专业,市场不规范等原因,盲盒市场滋生出了种种乱象。
比如,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如果商家故意设置紧缺盲盒系列产品,目前就不太好监管,而不知情的消费者还会盲目去寻找、购买心仪甚至令他们销魂的这款产品。
网络图片
这种情形下,有的盲盒的身价早已超出其作为商品属性的一面,这就成为了不正常的市场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炒盲盒和炒兰花,炒鞋等相类似,其中暗含交易骗局,存在泡沫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托起盲盒市场的,主要是95后年轻人,其中不乏缺少社会阅历的孩子。
这些人心智尚不成熟,很容易购买上瘾,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轻则浪费钱财,甚至会挥霍父母积蓄;重则荒废学业,消耗青春,虚度人生。
网络图片
所以,对“双11”期间热销的盲盒,我们要提高警惕,高度重视。作为监管部门,要及时研判,密切关注,严格规范,拽稳缰绳,如果发现交易不透明,违规炒作以及诈骗等违法违规情形,应坚决出手,重拳打击,绝不能让这匹“黑马”肆意驰骋,并确保这一新兴市场能够良性运转。
对商家而言,要恪守良心底线,合法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不能忘记社会效益;对消费者来说,还是应冷静对待,量力而行,合理消费,不盲目猎奇,也不嗜买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