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做Dropshipping – 从开店到推广赚钱
为什么关注到印度生鲜杂货市场?
最高零售价法则:印度法律规定,商品必须标上最高零售价,最终零售端的售价不能超过这个价格 政府的初衷:保护消费者 谁来决定:大部分商品的MRP在出厂时由厂商自己决定,一些关键商品由国家决定(医用相关用品、大宗商品、关键能源等)。 一般的日用品市场售价会略低于MRP,但是涉及到礼品属性的商品(小家电等),售价会远低于MRP,这主要是为了人们在送礼时更好的心理体验。 中小零售商、偏远城市零售商、农村零售商:成本端没有优势,收入端没法收取溢价,阻碍了他们发展的积极性。一家Kirana就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也没法靠这个服务收取溢价。 市场争议比较大,目前已部分松动,印度最高院允许餐厅瓶装饮用水的售价超过MRP。 散装生鲜是没有MRP的,袋装生鲜有。
客单价高,一般客单价为15~30美金; sku多:几千到几万sku,自己提前备库存; T+1模式为主、主打一到两周一次的集中采购的需求,目前也在做T+0的尝试; 线下竞争直接对标Big Bazzar、D-mart超市。
日配高频(月复购15~22次) Pre-pay 客单价低(50~200卢比); Sku少:以牛奶为主,通过高频刚需的牛奶品类代售其他产品,扩充至多几百SKU; 一天一次,凌晨配送。
增速快:即将成为人口第一大国,并且吃仍然是在当地居民最主要的消费栏目; 高效率取代低效率:市场大量小的Kirana仍然占有市场中的绝对份额,这部分每年市场份额的流失必然有新兴模式进行替代补充; 头部人群的消费、品质升级:与中国20年前相同,如何卖到放心肉、放心鱼仍然是印度当今社会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儿,此外印度的头部50M~100M的人群,消费力非常旺盛。
人口红利明显,吃是印度家庭消费最大支出; 印度大家庭模式,对于家庭做饭需求比较旺盛,生鲜电商较外卖更有需求; 印度一年四季气候温暖、降水量大,绝大部分地域可以一年两熟或者三熟,从源头端,印度的优质良田基础,并且即使印度国土面积不到中国三分之一,但是可耕种面积超过中国,耕种面积更是亚洲第一,达到1.6亿公顷; 无组织化的Kirana是当地主要供给业态,但是无组织化业态向有组织的转移趋势明显(每年释放超过1%的市场份额); 当地优质供给比较稀缺,缺少专营的生鲜连锁业态(类百果园、鲜丰水果等),也没有很好的本地生鲜品牌; 互联网覆盖区域广,渗透率提升快,移动支付相比非中国的其他国家普及率高; 人力成本便宜、最后一公里成本便宜。
物流基础设施发展较慢,冷链运输能力基本为零; 人均GDP相对较小(2000美元),购买力比较有限; 政策相对偏贸易保护主义。
基于日配的用户习惯的电商的机会; 中产阶级品质升级的品牌、渠道整合连锁化的机会; 缩短供应链的B2B机会; 下线城市的廉价供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