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征收数码税 亚马逊计划将税负转嫁第三方

周海明所在的工厂成立十一年,曾作为代工厂给国外沃尔玛供货,现在为出口跨境电商企业供货已有五六年,也供货给一些国内上市公司,如格力、美的等。
长期服务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周先生本人对国际形势、制造业使命及跨境电商的布局变革非常了解。据他说,即便这几年行业动荡,他们工厂的营业额还是逐年上升,今年厂房面积已经扩展到了8000平米。
该工厂的产品一半通过电商卖家销往欧美市场,一半内销线下市场。如今美国市场存在的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中国卖家和工厂有些被动,但周先生认为,随着政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支持力度加大,东南亚、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市场空间还很大,作为制造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不同的产品,跨境电商出口的未来还是很乐观的。
未来的趋势一定是工厂做好工厂的事,电商做好电商的事,双方互相合作,协调发展。
以下是周先生的见解:
跟跨境电商卖家合作做品牌
我们从小作坊起步,一开始做的内销及线下,但很吃力,周期长,收款慢,经常面临资金问题。
后来开始给跨境电商出口卖家供货,得到现金流,使跨境电商的资金、资讯及我们的ISO体系、工程研发的技术能力形成了互补。去年我们的一款产品全年出货量达到三十几万台,今年已经突破了五十万台。
除了制造产品,我们也跟一些电商卖家合作做品牌,打他们的logo,销售端的运营及品牌形象由他们打造。卖家在某段时间做活动,需要价格支持时,我们可以根据市场计划帮他们做成本优化,在海外市场上做好品牌和流量,站稳脚跟,有效地转换流量。
卖家要找有实力的工厂拿货
我们的产品早期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很好卖,但现在出现了瓶颈,行业洗牌,很多跨境电商卖家都转了行。
我们生产的户外喷泉是易耗品,每年都会升级换代,革新优化,有的卖家只考虑挣快钱,不考虑售后服务和品牌打造,往往去市场上拿便宜货,上线后一堆差评,要么变库存,要么账号被关,吃力不讨好。希望他们来年总结经验,找有实力的工厂拿货。
我们的出货量之所以还不错,主要靠品质。大卖家都是在旺季前一两个月就订货,然后选择货运方式,优化成本。当人家都已经卖爆款了,你还在国内找货、抢货,等你发货过去,已经变成库存了。过后人家把价调低了,你就更没钱赚了,这就是现状。
我认为,未来跨境电商的模式一定会从铺货转为精品及限量,这样卖家才会有精力投入到产品的推广和运营中,同时减轻资金方面的压力。
如果我是卖家,未来要想在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一定会在我熟悉的产品范围内定位几款产品,然后去找工厂合作开发,经过考察、评估之后,立项做销售。
一年投入数百万元搞产品研发
我们的研发团队有二十几个人,包括结构、电子、测试人员,研发的产品资讯主要有两个来源:1.业务人员自己参展找到适合的资讯和产品,经过评估、定位后决定是否生产。2.卖家客户主动提供。
我们更看中客户提供的资讯,因为他们常年累月在外跑,更了解国外的市场行情及产品的具体细节。
对于产品的细节,如颜色、重量、包装体积、物流渠道等,我们都要详细了解,只有了解到卖家客户的成本、销售渠道和种类,我们才能做出更精准的产品市场定位。
最早开发的一款产品卖13年
我们在2016年研发了一款产品,很幸运地被跨境电商卖家们卖爆了,但那时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给国内市场供货上,对国外市场完全不了解,不懂得申请专利,产品被抄袭了。如果仅仅是同行抄袭,大家还彼此有点利润,问题是,一小部分人恶意低价销售,最后大家都卖不了啦。
16年这款产品卖爆后,我们17年又陆续推出了十几个新款,但推出来没多久,又被抄了。在国内申请产品专利,很快批下来,但在国外,如美国,要申请两年,等专利下来,市场已经被搞乱了。成本低的小公司可以低价卖,我们卖不了低价就只能转去生产别的产品。
工厂自己卖货付出的代价大
我们曾经想过自己做品牌,但因为长期在工厂跟产品打交道,不了解国外的市场资讯和销售渠道,做得并不专业。
我们也尝试生产过一款产品,自己觉得很好,但推给客户后,他们并不觉得好。我们自己独立研发的产品,也许功能不行,也许外观不行,也许市场上早有类似产品了。我们当时想着先尝试看看,做得好就自己做,结果被打击了。
生产、技术、交货才是工厂要做的事,不要看到电商好做就自己打了品牌去卖,有自己的小九九。也许刚开始时会有短期利益,但三四年后会遇到瓶颈,把自己做死,还是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先。
如果我们自己做卖家,付出的代价会很大,得到的结果却不知。与其花它两三年做电商卖家,还不如搞好自己的产品,寻找优质的跨境电商客户,长期合作,在成本、价格、利润等方面相互协调。
小公司销售能力超过大公司
以前生活用品放到线上供不应求,现在随着电商卖家的增多、产品的多元化,产品销售已从量转换为质。
以前跨境电商是大卖家的天下,现在更多是小卖家崛起,有的二三十人的小公司,销售能力远远超过几百人的大公司。
有的朋友从铺货大公司出来,自己成立一个小团队,几十号人,SKU几十个,反而比之前SKU几百几千个时轻松,他们只做季节性产品,没库存压力。
在终端销售过程中遇到产品问题时,他们会及时反馈给工厂,处理问题更高效。其实,如果你足够专业,是可以化解客户差评的,但有的大公司因为涉及的产品太多,跟客户之间沟通不好,导致差评。
我们的原则是:先利他再利己,只有当我们把好的产品给到这些优秀电商团队,让他们赚到钱后,我们才能赚到钱,他们对我们的依赖度也才更高。所以,我们会把电商客户收到的消费者投诉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解决,只有各个链条间相互协作,大家未来的路才会走得越来越顺。
寻找优质电商卖家深度合作
我们一直跟深圳、东莞、广州等地的很多大的知名电商卖家合作,这些公司每家都有几百人,我们要对接采购、开发等几十号人,很累、很辛苦,却赚不到什么钱。本来一个产品只有两个型号两个标准,但后来一个产品变成有十几个型号十几个标准,发货及仓库都增加了很多人。
未来我们希望寻找优质的跨境电商卖家跟我们合作,共同投入做产品开发。如果没有这些合作,我们慢慢会偏向线下销售,线上线下对半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无论如何,我们不想失去跨境电商这块蛋糕。
跨境电商以前是个很庞大的杂货铺,有东西放上线去就能卖,近年来陆续看到很多大公司的转变后,我们更多想寻求与小型专业团队合作,专业地销售我们的产品。
合作模式有两种:
1.卖家给资讯和案子,并投入部分资金,我们负责生产,并专供他们,不卖给同行。海外专利他们申请,国内专利我们申请。
2.卖家给想法或参照样品,不出开发费用,我们做出产品后给他们优先供货及优惠价格。这类产品只推给优质卖家,不会随便推给铺货卖家和散单卖家。
我们有个好习惯,产品出来后会去追溯,从优质卖家那里搜集产品在销售中遇到哪些问题,哪些得了差评。统计好重要的问题后,在淡季时对产品进行测试、改良,来年推出优化的产品,更好地帮助卖家做市场,做品牌,引流。
政府扶持政策对行业很重要
作为高科技企业,政府对我们支持力度很大,包括减税等。尤其在深圳,环保、消防等方面的管控很严,没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很难待得下来。
我们曾考虑过要搬到别的地方做自己的工业园,但又不想离开现有的各种成熟配套。要保质保量做好产品,尤其是做好供给跨境电商的产品,好的供应链是必不可少的。
在深圳坂田和龙华有好多电商跟我们有深度合作,今年厂房租约到期后,我们想了想还是续签了五年,因为政府对有些区域投入很大,有一定优势。

我们建了一个亚马逊卖家交流群,里面不乏很多大卖家。
现在扫码回复“ 加群 ”,拉你进群。
热门文章
*30分钟更新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