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Prime day销量大突破!超去年黑五及网络星期一总和!
何耀亭
深圳源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三专业文理硕士
精通德国、荷兰、丹麦、瑞典、挪威等八国语言
曾任德国Woltu GmbH电商公司CEO
何耀亭在德国工作了16年,其中9年从事跨境电商,入行前做IT方面的工作。
他于2010年进入跨境电商行业,2013年开始创业自己做公司 ,2017年回国,担任电商公司的顾问,同时提供跨境电商相关服务。
他入行时是帮一个德国上游珠宝商的线下店做线上营销,当时一颗天然淡水珍珠的价位在100欧元以上,一串品色好的项链要卖上千欧元。在广告预算极低的严格条件下,何耀亭凭着自己强悍的IT技术背景、专业知识及努力精神,在两年之内将两个亚马逊新卖家账号培养到每个账号年均销售额1000万欧元以上。
昂贵珠宝是精品中的精品,用何耀亭的话来说,是最不适合做电商的产品,但他竟然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并从中体验到了消费者非常看重的一些服务细节,了解到如何通过图片及文字展现自己以及送货、退货及企业服务的种种条款,获益匪浅,他称自己体会到了“世上没有难卖的东西,就看你怎么卖”的道理。
以下是他分享的有关欧洲市场的干货:
大件VS小件-大件更容易赚钱
目前欧洲市场的电商平台中国卖家入驻得相对比较少,因为门槛比较高。也许出于稳妥经营的考虑吧,中国卖家似乎不见兔子不撒鹰,都一窝蜂在亚马逊和Ebay上做,不懂欧洲的小平台,不太敢做。
其实,中国卖家做欧洲市场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欧洲市场也有它的优势,比如:人口集中,这意味着物流成本相对低,快递公司产生的丢包率,比美国低,更靠谱。
在欧洲做快递门槛高的产品,成功的几率比较高,比如:体积大的包裹、特殊形状包裹(超长、三角、非正方长方形)、很重的东西(沙发、按摩椅等)。我曾经卖过一种简易庭园沙发椅,国内也就三四百元人民币,在德国的售价是大约120欧元,通过DHL,物流费用只有6欧元多一点,且时效性非常好。
如果你在美国市场卖产品有难度,成本高,时效长,在西欧市场,就比较容易成功。我认识一个荷兰人,98年开始在eBay做电商,从中国进货,卖全欧洲。他卖过很多产品,最后专做大件和超大件,如:整体橱柜、大型沙发、衣柜、园艺用具等,他说做大件比做小件更容易赚钱。
精品VS铺货-市场重心回到了精品上
中国卖家在欧洲市场上无论做精品还是铺货,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策略。但目前电商发展到这个阶段,在欧美日这样的成熟市场上,铺货的时代或风口已经过去了。卖家做铺货仍然可以玩资金流,手法可以非常复杂,可以赚钱,但赚钱不那么容易了。市场重心回到了精品上,如果你有精品,有工厂实力,可以生产出质量好的产品,那么在欧洲市场上走精品线路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欧洲市场有些平台的门槛比美国的高,加上VAT税、小语种等障碍,难度更大。但中国电商进入欧洲市场最大的障碍还是在于铺货的传统,要改变很难,因为大家都习惯了,都不怎么重视文字和图片。很多卖家用翻译软件来弄文字,内容甚至两三年都不改变。这是铺货时代形成的传统,大家都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个listing。但从2017年底开始,时代就开始转型了,未来如果你仍然按铺货来规划自己公司的话,那么不太适合进入欧洲市场。
德国造VS中国造-欧洲人有固有消费心理
在欧洲消费者的固有意识中,有些东西必须是德国制造他们才愿意掏钱买,哪怕贵,比如工具、园艺产品等。德国制造的花园剪一把要卖70欧元,即便中国造的只卖17欧元,消费者仍然会买德国造,这是他们固有的消费心理或意识。再说这种产品不用天天买,要买就买最好的。中国卖家就不要去碰这个硬家伙,除非你足够强大,产品质量比德国造的精钢还强。
那么,什么东西欧洲人认为就应该是中国造的呢?
1.电子产品,尤其是带新功能的电子产品,有的功能甚至没啥意义的,比如带MP3的甩脂机,可以边甩脂边听音乐。经过市场测试,消费者后来对这个新功能是不感兴趣的,因为在甩脂的同时已经没有心情听音乐了。但一开始,这个功能是吸引他们购买的噱头。在他们的意识里这种有点花里胡哨的新事物就该是远东生产的,只有东方人才有这种组合创新的氛围。
2.快销品,尤其用量大的快销品。比如A4纸、数据线之类,这种产品即便市场上有便宜的德国造他们也不会买,因为根本就不相信德国会造这种产品,一定首选中国造。
欧洲大市场VS小市场-勇于尝试做小市场
卖家不用挤在英、法等大市场,懂俄语可在东欧做,因为东欧人说的西斯拉夫语是俄语的一种,再说东欧属于欧盟,只要货进了欧盟,可在任何国家出售。
尤其推荐意大利市场,意大利与其他欧洲国家隔着崇山峻岭,自成一体。据我所知,温州人在意大利做服装鞋帽的亚马逊和Ebay,做得非常好。他们甚至就在温州人在意大利开的工厂拿货,上网卖给意大利本土的人,主要是廉价的皮鞋、拖鞋。中国卖家如果敢于从中国供货,一定比他们从意大利拿货价格更低。
对初入欧洲市场的中国卖家来说,从英国入手相对来说门槛较低,英国之后可以做德国,因为除英语之外,德语是第二大语种,德国、瑞士、奥地利三个国家有一亿多人说德语,且都很富裕,其中瑞士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荷兰、比利时、北欧、意大利北部也有说德语的少数民族。
所以,从德国入手要相对容易些,因为它最大,最富裕。物流发达,网购人数占总人数的80-90%。地方不大,基本上24小时到货。
退货率VS忠诚度-德国消费者虽难得却忠诚
德国的退货率高,比法国高,尤其是服装,有的退货率甚至高达50%。
但德国消费者忠诚度高。售价两三欧的产品,比如湿纸巾,德国人会花一两天的时间去研究和对比十几个卖家,特别较真。但对比过后,他们一旦认定某家的产品不错,以后会一直只买这家。哪怕以后这家的产品质量出现波动,他们也不再挑剔。
我认识一个浙江的卖家,一年只卖一季圣诞节贺卡,一次100-200张起卖,卖完一季后觉得赚钱不多就不开店了,两年后再卖,发现他两年前的消费者居然还在,跟他说“我等了两年,你终于又来了。”
所以,很难获得德国消费者的第一次购买,但他们一旦购买,忠诚度很高。
德国新兴电商公司VS中国新兴电商公司,德国存活率低但更厉害
我在德国大中小公司都有工作经验,大型电商公司都脱胎于传统零售业,原来的大型商超是怎么管理的,把它搬到网上后继续怎么管理。跟中国国内的传统零售比,它的成本控制已经做到了滴水不漏,同时还能保证质量。
两国新兴电商公司的共同点是:规模不大,有活力。
不同点是:中国电商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人工便宜、接近货源地、拿货便宜、政府政策支持……,实体公司存活率较高,死得多的主要是玩账号的。
而在欧洲,各种成本都高,包括人力资源成本、采购成本、客服成本等,尤其人力资源成本方面,很多公司面临很大的困难,人比较贵,也比较懒,管理成本非常高。因而这些公司的存活率没有中国公司的高,以我个人的观察,在五年内,10个公司里最多能存活3个,包括中国人在欧洲开的公司。
对比而言,中国卖家一身轻松,而欧洲卖家则背着麻袋在跑,即便在这样的高压下,他们还能存活30%左右,证明他们真的很厉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选品方面
欧洲卖家选品的角度和渠道之多,中国卖家是无法想象的,他们愿意在选品上投入巨大人力。而国内选品基本来自网络,采购人员大多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上网搜,然后进行数据比较。这种采购方式有两个问题,一是采购数据有可能不准;二是就算数据是准的, 也不止你一家得到了它,可能有100个商家都得到了。大家都去卖同样的产品,导致货卖不出去。
在欧洲,为了选品,电商公司会派人实际驻站观察。德国每周三周六会组办两次自由市场活动,开放给城市的所有居民,专卖快销品,除了食品,从3C电子到小家居产品什么都有。
德国电商公司会派两三个人(有时老板亲自上阵)在公司周围的自由市场做定点调研,甚至观察一天,观察消费者被什么商品吸引目光?怎么观看一件商品?从哪个角度看?先看哪一面?看到什么会皱眉头?哪些商品会多看几秒?……,这种经验你从网上的数据根本不可能得到,永远也得不到,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知识。
2.自动化方面。
欧洲电商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也比较成熟,老板们喜欢用软件,用智能仓库,因为人不容易管,还特别容易出错。一个小数点打错,一个周末几万美金就出去了。如果一家公司的总投资是100万欧元,老板们愿意拿出30万欧元专门做自动化。
中国卖家老板们对自动化也都很感兴趣,但一问价格,就不感兴趣了。目前国内电商公司内部的很多流程还没成熟,一直在变,老板们都担心几十万的软件买来后流程一变,钱又白花了,所以现阶段他们应多思考如何优化电商流程,之后再谈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