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卖家:美国市场要凉凉了?
“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
——黄铮
拼多多被美国拉黑?
最近几天,中美之间有些不愉快,全球投资者也过得很不顺心,美国一直对中国的崛起心有芥蒂。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4月25日表示:
该部门将中国第三大电子商务平台拼多多列入侵犯知识产权的“恶名市场”名单,并继续将中国列为盗版和假冒问题的重点观察名单。
所谓“恶名市场”,是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的,其公布“恶名市场”名单的目的是为了协助有关机构加大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这份名单,美国贸易代表每年都会公布一次。
对于互联网上存在的侵权、盗版、伪造作假等状况行业或市场,需要就上述问题进行调查或开展维权行动的对象,都会被列入恶名市场的名单中。
当天拼多多股价就下跌0.71美元,跌幅为2.96%。
关于拼多多,USTR在报告中表示,“许多在意价格的购物者据称都知道该网站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但仍被平台上的低价商品所吸引。”
为什么被美国拉黑?看看拼多多的买家秀就知道了。
图为网友在拼多多上买的吹风(火)机
让消费者意识到拼多多网站上假货泛滥,却仍然被该平台上的低价商品所吸引,这可以说是拼多多的成功之处。
拼多多上的山寨产品卖给谁了?答案是低收入群体。
虽然黄铮天天喊打假,但碰瓷三星的SHAASUIVG还在。
这样的群体很难去关心鞋子是“Adidas”还是“adidos”、洗衣液是“立白”还是“立日”。
图为拼多多上的众多山寨货
对于这数千万人的群体来说鞋子能穿就行、洗衣液能起泡就行。
但是成功归成功,拼多多假货泛滥以及被列为“恶名市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拼多多陷入“山寨劣质”风暴之时,同为平民电商平台的美国版“拼多多”Brandless火了。
夸张的是,平台上所有产品只卖3美元!
价格超低品质却令人称赞,而且好评如潮。
美国版拼多多告诉中国的拼多多:没有山寨,没有假货,照样能成功。
低价必死?美国拼多多的成功路!
为什么美国本土的“拼多多”能在美国的平民市场站稳脚跟?
这家2017年11月上线的网店,成立仅一年,就获得了阿里第一大股东软银集团2.4 亿美元的C轮融资。
虽然跟拼多多相似的运营手段,走的低价路线;
但拼多多的大开销是宣传,而Brandless把这些钱用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公益上。
显然,后者更能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
花少钱,买好货,还能做好事。
这就是美版“拼多多”的成功之道。
不同于其他的电商平台,Brandless上的产品没有任何品牌,没有家喻户晓的大品牌更没有啼笑皆非的山寨品牌。
图为Brandless的C2M经营模式(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Brandless才是真正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让顾客不用再缴纳商品的“品牌税”,让商品回归产品价值。
除了优化供应链,Brandless为了实现高质低价还对产品包装进行了优化设计。
图为Brandless的产品包装
Brandless一贯采用极简风格,在产品的外部包装上,Brandless比无印良品和名创优品还要简单;
没有过多的广告字句,没有品牌名、没有品牌LOGO、甚至没有多少装饰的图案;
大部分包装都是纯色的主背景,加上一个白色的标签,标签上标注的是:产品名称、几个产品重要的描述标签;
包装简洁直接,信息透明。
极简主义下商品价格已得到了控制,那么品质如何保证呢?
Brandless的C2M无品牌模式,其实也不是其最大护城河。
虽然有自身的特点,但仍易被复制,堡垒太低,要想持续发展 Brandless需要坚固的护城河。
因此,在购物平台之上, Brandless又建立了“Brandless life”社群。
而这恰恰是中美拼多多的差距所在。
Brandless 每季会给用户寄“省钱报告书”,上面列有同一件产品在 Brandless 购买和在其他零售商购买的价格比;
通过省钱对比,用户可以知道Brandless有多省钱,更可以通过着一张张报告不断加强用户对“无品牌生活”社群的价值认可。
除了报告,Brandless最核心的反馈机制是:根据用户要求,上线产品。
Brandless会通过线下快闪活动加深与核心顾客社群的连结。
图为Brandless举办的快闪店
在5月初Brandless会在在洛杉矶推出为期两周的快闪店。
不卖产品,而是举办系列讲座,邀请食品健康、美妆、社会公益等各领域的专家来演讲;
并且现场举办试吃,近距离观察消费者与产品的互动,进一步调整产品走向。
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randless为了能实现成本控制,将细节做到了极致。
Brandless讲求“实质”,因此从来不在“形式”上多花功夫。
Bradless也很少打广告、搞营销,还要求公司所有人都不要接受媒体的采访。
因为它觉得,打广告宣传时间还不如去精心选货。
一切营销费用都要增加商品成本,而这一切价格都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反之,Brandless把巨额广告费用在了公益上。
Brandless与美国最大的国内饥饿救济组织 Feeding America 合作,每成交一笔订单就会为那些面临饥饿的人提供一顿饭,如果是会员,一次还会捐赠 2 顿饭。
图为Brandless的公益广告
这样做在得到良好的社会信誉的同时,帮用户做符合价值观的公益更能够在用户心中树立起向往的美好,感染用户获取认可。
打广告洗脑,倒不如感染客户来获取认可。
从这三大理念来看,美国的平民电商Brandless背后的模式与打法不止值得拼多多借鉴,更适合所有电商平台学习!
砍+简=低价高质,高性价比的服务谁不抢着享受呢?
这就是Brandless的成功之道!
是双重标准还是自身缺陷?
有人说,我们大可不理这个“恶名市场”名单,一个美国的黑名单怎么会影响中国市场的淘宝、拼多多?
要知道,阿里巴巴、拼多多都是在美国上市的企业,USTR列出的这份黑名单,会影响企业声誉和在美国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进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最明显的就是股价。
一旦上了这个黑名单,企业要费尽力气,通过一系列的游说来挽回在美国市场的形象。
比2011年,淘宝第一次“上榜”,阿里就花费46万美元、专门聘请了USTR前总法律顾问詹姆斯·门登霍尔,来协助游说美国国会与白宫。
在阿里一系列动作之后,淘宝终于在2012年的名单上消失。
不过,好景不长,今年淘宝就再度上榜,而且还有一个拼多多作陪。
从围剿中兴、华为,到把淘宝、拼多多列入黑名单,美国始终对中国企业的进步,保持高度警惕,并想方设法对其进行打压。
亚马逊中国被淘宝、京东、拼多多吊打?USTR就把淘宝、拼多多列入黑名单。
IPhone都推出双卡双待功能了,Facebook还想模仿腾讯,而且,亚马逊上也有山寨假货。
铁了心要和中国搞贸易摩擦的美国是看不到这些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虽然美国人蛮不讲理、鸡蛋里挑骨头;
但是只要拼多多自身做好,像美版拼多多Brandless那样打造好自己的护城河,想必美国人到时候也不能说什么。
拼多多如何生存?
中美拼多多的战略共同点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服务“五环之外”的人群。
他们服务的,是一群和都市白领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的人:
Brandless的典型顾客是美国劳工阶层人士,他们常光顾“一元商店”,亚马逊120美元的年会员费对他们来说则是高攀了。
而中国拼多多的用户大多是四五线城市的蓝领们,生活在小城市,消息闭塞,对所谓正品的分辨能力不强,更谈不上维权意识。
拼多多的“假货”,毋庸置疑需要严惩,但背后更具社会意义的,是如何帮助更多人,去提升生活水平。
什么是高性价比?那就是实现体验的平等,让人人都能低价体验好产品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