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独立站的下一个黄金时代是否真的来临(下)
导读:曾国藩艰苦跋涉到达成都,被天府之国人民的热情惊呆。却不想“癣症”突发苦不堪言,得益于民间奇人“刘一贴”的神奇膏药,曾国藩终生顽疾得控,缓解了难言之隐。道光皇帝为国储才,关键时刻恩师穆彰阿“画龙点睛”,曾国藩连升四级,一飞冲天,成为大清有史以来湖南籍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
(接上期)
晚上回到旅店,曾国藩挑灯夜读书市偶得的古版奇书《麻衣神相》,觉得确实跟常见的《麻衣神相》迥然不同。
他越读越觉得有道理,深受启发。于是,他手不释卷,如饮琼浆,旅途中第一次没有去找肃顺“把酒论英雄”、畅谈未来(得奇书一,夜不能寐,如饮琼浆)。
在此之前,曾国藩在“识人之道”上没有表现出任何与众不同的特质,但从此之后却“识人”有如神助,后来曾国藩幕府人才济济、名将辈出,究其根源皆在于此。
曾国藩不知是什么原因却把此书秘不示人,而是加上自己的实践写出读书心得《曾国藩冰鉴》,名传天下(南山君研究过世传版《麻衣神相》,资质所限未发现他扭转乾坤的奥秘,也许古版依然藏之南山,呵呵)。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前有张良得黄石公传授《素书》而摇身一变成“一流智囊”,后有曾国藩偶得《麻衣神相》而脱胎换骨成“相人大师”。
鉴于往事,资以治道。前人智慧的力量无比巨大,因读一本书而脱胎换骨者罕见,但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者当不在少数。
然而,张良所得《素书》未传诸后世,曾国藩所得《麻衣神相》也杳如云烟。文化的传承是何其艰难,无数经典古籍要么藏之南山,要么付诸祝融,消失在历史长河的滚滚浪花之中。后人当珍惜这份历史的宝贵记忆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履行知识分子文化传承的使命。此为题外话,就不赘述。
病情突发 奇人相助
经过长途跋涉,曾国藩和肃顺等人来到四川成都。
刚到驿馆,官员、士子、乡绅们就用堆积如山的礼物向他们表达了天府之国人民的热情。
曾国藩原想推脱不收,但了解到这是乡试主考的隐形福利之后,再想想自己空空如也的行囊,做了一番心理斗争,最终决定听从恩师穆彰阿的教诲随大流。
他在心里这样自我安慰:一切以完成朝廷安排的“主考乡试”任务为重,些许细节就不追究,以免横生枝节(陡遇乡贤重礼,久推不却,勉为其难,心惴惴焉)。
想不到第二天曾国藩身上“癣症”突发,病情严重,导致他坐立难安、痛苦不堪。驿馆的官员一看钦差大人如此难受,马上邀请医生进行诊治,但是久不见效(身体违和,驿官请医无用)。
这时有个当地的衙役欲言又止,曾国藩心情烦躁喝了一声:“有什么事就快说,不要鬼鬼祟祟的。”
衙役见此情形,上前跪下说道:“小人见大人身体不舒服,想起有一位民间的名医擅长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很多病症只要一贴就药到病除,所以他被称为‘刘一贴’。这个人是我的远亲,在成都民间的名声很大,所以想向钦差大人举荐,请大人恕罪。”
曾国藩正处在极为难受的时候,不放过任何可能解决病痛的机会,于是马上安排这位衙役去请“刘一贴”上门诊治。不久之后,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提着药箱来到驿馆。曾国藩看到他白须飘飘、仙风道骨的模样,稍稍感到安心。
刘一贴观察曾国藩的发病症状之后,又认真地把了把脉象,良久以后才捋须说道:“钦差大人的病来自于娘胎,这是天生富贵的异象,叫做‘蟒癣’,无法根治。
如果勉强去除的话,反而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最好的办法是控制病症的发作频率和时长。这里有几剂药可以先用一下,我看看效果再做调整。”(贵人天生异象,无从根治。勉为之,恐有不适,宜缓其发作为佳)
不久之后,经过刘一贴的调理,曾国藩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平生第一次感到畅快异常。从此,曾国藩终生使用刘一贴的药膏控制病情,直到去世。而那位善于把握时机、立下推荐之功的衙役后来也被曾国藩推荐为官,富贵一生。此为后话。
穆相点拨 为国储才
曾国藩在四川顺利主持完乡试回到京城,突然发现好像很久没有去拜访穆彰阿了。于是,他带上在湖北书市买来的明朝才子祝枝山的折扇,又带了一些四川峨眉山的茶叶来到穆彰阿家中。
曾国藩被管家迎到待客厅,与穆彰阿两人叙过师生之礼,各自落座。穆彰阿看到曾国藩谨小慎微的样子,微微一笑,说道:“国藩啊,我看你有好一阵子都没到我这里来了,今天怎么这么有空啊?”
曾国藩一听话里有话,马上站起来,恭敬地说道:“学生前段时间忙于去四川主考乡试,没能按时过来问候起居,尚请恩师见谅。”
穆彰阿闻言,有点意外地说道:“难怪我说好久没见到你,原来是去外地主持乡试了。这是一件好事,未来门生济济,桃李满天下,既是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之一,也能在仕途上获取更多的声援和助力,一举两得。我们师生总算在这一件事上达成了共识,哈哈哈,孺子可教也。”(赴穆府,问及近事,师生相得)
曾国藩被穆彰阿揶揄得脸上微微一红,说道:“恩师,是学生愚钝,不理解您的高瞻远瞩,有负恩师期望。”穆彰阿摆摆手,说道:“我们不讨论这个,否则永远没有结论。今天你过来具体有什么事吗?”
曾国藩说道:“一是离京日久,对恩师甚是想念,所以过来问候一番。二是这次去四川,路上偶得明朝祝枝山的折扇一把,学生知道恩师喜欢前朝文人的小物件,所以敬呈恩师鉴赏。
我还带了一点峨眉山上的野茶叶,据传是山间猴子摘的,别有一番风味,也请恩师品评。此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番的长途跋涉,学生有一些疑惑想向恩师请教。”
穆彰阿听闻此言,有些意外,说道:“哦?国藩,你上门送礼可真是一件稀罕事啊,这说明你有点开窍,越来越懂得为官之道,哈哈哈。祝枝山的折扇我找了很久,想不到反而被你找到,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啊,你的心意老夫收下了。
对了,还有峨眉山上岩猴摘的茶叶?听上去好像不错,我们马上尝一尝,看看什么味道,呵呵。”
曾国藩又说道:“学生在路上还有一些偶遇,想向恩师请教一番。学生这次赴川主考的护卫侍卫中有个人叫肃顺,我认为他未来可能有些价值,所以跟他结交了一番,这个度把握不好,想向恩师请教一下。”
穆彰阿对曾国藩的表现感到欣慰,捋了捋胡须,怡然说道:“国藩啊,我还以为你拜唐鉴为师之后,就把老夫抛诸脑后了,今天你能来问我说明没把自己当外人。这让为师感到欣慰,总算是你不负我一番苦心。”
曾国藩听到穆彰阿的这一番话,诚惶诚恐地说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永世不敢忘记恩师的恩情和教诲。”
穆彰阿看到曾国藩郑重表态,就点到即止,说道:“肃顺是礼亲王一脉,虽然他不能继承爵位,但这条线长期看是很有价值的。
肃顺跟我同属镶蓝旗,算是我满人中的人才之一,假以时日可能一飞冲天。所以,你现在提前布局是很有价值的。但目前暂时用不上,你只能把他当成长线。(肃顺有才,可为援引,示之长远,非急切之间也)
我要提醒你当务之急是皇上逐渐年老,正在为国储才,所以你要利用翰林院轮值的机会多加表现,让皇帝欣赏而早日进入大名单,我有机会的话也会为你造势。
皇帝推崇理学,而唐鉴是‘理学宗师’,对他很有影响力,你要想办法让唐鉴多推荐你。
同时,你也学习理学这么久,要提炼出自己对理学的独立见解和观点,争取找到合适的机会打动皇帝,从而走上仕途升迁的快车道。”(穆彰阿言上好理学,渐精力不济而为国储才,此急切之务。宜立足理学,遍及师长,以上视听)
曾国藩听了穆彰阿的一席话,恍然大悟,恭敬地对穆彰阿一躬到底:“多谢恩师教诲,醍醐灌顶,学生铭记在心。”
穆彰阿笑了一下,看着眼前年轻的曾国藩,突然之间有些落寞,缓缓地说道:“国藩啊,你未来前途远大,要好自为之。当今皇上对我恩重如山,但老夫繁花似锦,烈火烹油,就要日薄西山了。我只希望有一天你不要过我家门而不入就好。”
曾国藩大惊,声音有点发颤地说道:“恩师何出此言,您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是中流砥柱,朝廷大事还需要您掌舵呢。学生绝不至于禽兽不如,永生不敢忘怀恩师教诲、提携。”
穆彰阿没有再说什么,叹息一声,摆摆手,站起来一个人落寞地走回后堂去了。留下曾国藩百思不等其解,不知为什么前面还是兴高采烈的,突然就变成这种状况,只好郁郁而回。
后来,咸丰皇帝登基,穆彰阿果然被罢官免职。朝廷官员害怕波及清算,避如蛇蝎,惟有曾国藩依然一如从前。即使穆彰阿去世后,曾国藩每次经过穆宅,皆感慨唏嘘。
十多年后,曾国藩赴任直隶总督,进京陛见时专程拜访穆氏后人并予以照顾,并让儿子曾纪泽接济穆彰阿之子穆萨廉。
穆彰阿对曾国藩可谓恩重如山,曾国藩虽不认可穆彰阿的“为官之道”,但是在穆彰阿出事后也未“顶红踩黑”,而是一如既往,表现出了传统知识分子“知恩图报、始终如一”的操守和美德。此为后话。
通过翰林院的轮值,曾国藩抓紧每个机会向道光皇帝展现自己的学识、能力、忠心。因为准备充分,他每次跟道光皇帝的交流都比较成功。(奏对得体合宜,上嘉许之)。
道光皇帝感到精力不济,开始为后任皇帝铺路,简拔年轻可靠的大臣是他的工作重点之一。通过个人的艰苦努力,特别是穆彰阿和唐鉴的大力推荐,曾国藩进入了道光皇帝的视野,进入仕途发展的“快车道”。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相当于现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副厅级干部)。此时,李鸿章入京会试,因为他父亲与曾国藩是同年(一起考中进士的同学),所以李鸿章以“年家子”身份投入曾国藩门下学习。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国藩充文渊阁直阁事。
考核过关 连升四级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一天,曾国藩突然被道光皇帝召见。但是他在接见室等了很久也没有下文,感觉有些无聊,就四处走走看看,发现墙上挂了很多历代圣训、字画等,也就不紧不慢地欣赏起来。想不到等到天黑,皇帝的召见都没有下文,他只好被请出宫。
曾国藩捋了一下思路,百思不得其解,总感觉这里面可能另有深义。于是,曾国藩决定去老师穆彰阿家里拜访,顺便问问他的看法。正是这个举动,让曾国藩迈出了仕途的关键一步。
穆彰阿在家中听完曾国藩的一番话后,也觉得有点意外,说道:“皇帝召见你,又放你鸽子。以我多年对皇帝的了解,他不可能做这种无聊的事情。现在正处于他为下任皇帝储备人才的关键时期,任何举动都可能很有深意。你再把整个事情经过详细地说一遍,一丝一毫的细节都不要遗漏。”
于是,曾国藩又把今天的所见所闻重头开始说了一遍,说到自己感觉无聊就顺便看看墙上挂着的历代圣训、字画之类。(帝召之而无下文,恐有深意,宜细品之)
穆彰阿听到这里,猛地把眼睛一睁,急促地说道:“停,这里你详细说一下,什么历代圣训、字画?”
曾国藩看到穆彰阿反应这么大,有点不理解,但还是认真地说道:“接见室的墙上挂着很多字画,包括很多历代先皇的遗训,其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穆彰阿站起身来,在会客厅走来走去,过了好一会儿,才严肃地说道:“以我对皇上多年的了解,这个举动很有玄机。他一直很崇拜先祖的丰功伟绩,尤其是圣祖康熙爷,现在他把历代先帝的圣训挂在这里,都有些什么内容你都记下来了吗?”
曾国藩闻言头都大了一圈,不好意思地说道:“恩师,墙上有很多内容,学生只是随便看看,无法全部记下。”穆彰阿说道:“国藩啊,这种关键时刻你一定要把握好,据我推测明天皇上很有可能会再次召见你,当面考校这些历代圣训。
时间紧迫,我想办法找人把墙上所挂的内容找到。今晚你就不要回去了,即使是通宵背诵,也要把墙上的历代先帝遗训尤其是圣祖圣训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于是,穆彰阿马上发动自己在皇宫的人脉,用白银四百两(相当于今天的四十万元)从打扫宫殿的太监手中买下接见室墙壁上的所有历代先帝遗训的内容。(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曾国藩通宵达旦背诵,总算不负所望,黎明之时能够一字不漏。果然,第二天道光皇帝再次召见曾国藩,问起接见室墙壁的圣祖遗训,曾国藩早有准备,对答如流。
道光皇帝非常高兴,认为曾国藩观察细致、处处留心、对先祖尊重、学问扎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上问之,对答如流,龙颜大悦)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国藩升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委员、教育部副部长),钦派会试正总裁、殿试阅卷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总考官),连升四级,一飞冲天。
京师侧目,官场哗然。曾国藩终于成功走上省部级,寒门出身以37岁的年纪成为高级领导干部,完成了他十年七迁,平步青云的京官之路。
南山君曰:曾国藩的京官生涯系列到此完结,他之所以能够从一介寒门士子实现“十年七迁、平步青云”,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两个关键人物穆彰阿和唐鉴的青睐和提携。
二是运气使然,重要时刻总有一些关键人物出现为他助力。
三是个人的努力和规划,曾国藩的韧性和耐性很强,学问基础扎实,为人虽有迂腐清高的一面,还算是能听得进别人的建议。
而穆彰阿和唐鉴之所以一直帮助他,既有运气的一面,也跟他个人的努力和谋划有关。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中,有三个人为他醍醐灌顶,分别是穆彰阿、唐鉴、胡林翼,正因为有前面的不懈努力和长远布局,才有后来“时势造英雄、成就湘军伟业”的一天。
此当为后辈有志者习之、慎之、鉴之、惕之。
鉴于往事,资以治道。这里是南山煮酒,欢迎你的阅读。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