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下一个十年电商的主战场

今天是传说中的五一劳动节,还记得多年前的五一,还有十一,都是能够放七天假的日子,现在只有三天假的小长假,感觉也和普通的周末没什么特别大差别了,少了年少时对于假期的期待。
发现不少亚马逊运营的卖家朋友,依然奋斗在一线,盯着自己的账号,做各种设置,早上收到L离BS只差一个位置的消息,也真心为他感到开心。
发现昨天写下的这篇文章:搜索了近70个亚马逊自营品牌列表以后的相关思考
不同人的视角,看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人说,那么从一开始选品,就应该避免这些类目。
也有人开始在思考,现在的亚马逊之路,究竟还能坚持多久?好像现在的亚马逊的发展趋势,更加倾向于小卖家为大卖家选品,大卖家为亚马逊供货的状态。
好像也是,基本上,只要是能够成为一个潜力爆款的产品,周期最长不会超过3个月,超过三个月以后,基本上也就世人皆知了。
而我看了这么多人的思考,发现这些数据以后,第一加首先的反映,其实是,至少从现在开始,绝对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平台上。要开始多渠道经营了。
其实任何事情,好像都不能只能是彼此的唯一。
比如之前写过的:B2B客户合作的关键=产品品质+靠谱细心的业务人员朋友特意做个飞机来中国找蓝牙音箱的供应商,由于对接的业务员,不太积极配合,现在半年过去了,只有这一个供应商,就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了。
似乎任何时候,多渠道,多平台的留一手,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最终确定了和A合作,但是也一定要有B留作备用。以备A供应商出现的问题的时候,还有B供应商作为补充。
其实任何事情,任何时代,二八定律都是存在的。
即使是当年号称最好做的时候,也有人因为亚马逊做的风生水起,也有人只是开了一个账号,然后做过亚马逊而已。
现在亚马逊竞争越来越大,而且可以看到的亚马逊的趋势,似乎是更加倾向于打造扶持自家的品牌。(如果我是亚马逊,我也会更加 愿意扶持自己的品牌了)
那么现在可以行动,并且思考的是什么呢?
既然亚马逊已经开始了,那么也不用轻易地就说放弃,就停止,B2C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只要能够将亚马逊的整体思路,再想办法花一段时间,了解的更加细致,同期再用同样的思路,花时间了解其他平台的时间,也将会缩短。
就好像在中国,
有很多淘宝卖家,天猫卖家 ,淘宝天猫的店铺是他们最终通过积累,进行收款的平台
而平时,他们还会去一些直播平台引流,和微信公众号合作,和微博合作,挂在蘑菇街等这些垂直领域的平台。这些和自家产品相关的垂直平台,虽然整体流量可能不如淘宝天猫,但是由于更加精准,可能转化率就会更高了
于是可能国内的有些垂直领域我们并没有听过,但是他们的目标客户,确实一直都在使用的。聚焦垂直领域的地方,如果产品真的符合他们的需求,那么转化率将会比淘宝天猫这样的综合平台会更高。
亚马逊平台的FBA服务,可以让我们直接将货发到美国,然后有订单了以后,亚马逊的FBA系统,就可以自动化处理了,如果美国当地的其他平台,有订单了以后,那么也可以使用亚马逊FBA的多渠道配送,让购买的买家快速的收到货。
所以亚马逊这个平台系统,作为一个终端交付的平台,还是有非常不错的优势的。
如果我们同期,也能将产品挂到美国当地的一些相对小众的平台。
比如亚马逊的日均访客是4000万左右,那么找到一些日均访客只有100万,甚至只有10万左右的平台,当然产品的精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抽空再将一些本来已经在亚马逊上的产品,同步到一些美国当地的小众平台。顺便了解其他平台的发展趋势。
将鸡蛋全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肯定不会最好的投资方式。
我们都可以看到专注做空调的格力也会去涉足手机,百事泰以汽车逆变器起家,也会去做香薰机。
可以只做特定的产品,然后选择了不错的产品以后,在所有平台,都可以同步发送。
就好像一篇文章写好以后,(一个产品选择好了)在公众号,腾讯号多平台发布。
最近有一些朋友添加我,是通过卖家之家,知无不言,创蓝等亚马逊卖家论坛看到我的,虽然我自己并没有将文章发布到这些地方,但是由于有人将我的内容同步了,那么我也可以链接到在这些平台上首次看到我文章的一些朋友了。
那么做产品的思路,我想也一定后面也会变得这样,不过关键问题,还是要拥有核心产品,核心品牌的问题了。

我们建了一个亚马逊卖家交流群,里面不乏很多大卖家。
现在扫码回复“ 加群 ”,拉你进群。
热门文章
*30分钟更新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