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Prime Day秒杀的高段位玩法,了解一下
有人说“玩电商,本质上是供应链的竞争。”如果把跨境零售出口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端的流量获取,二是后端的供应链。对于跨境零售出口而言,2018年之前市场谈论最多的是如何在前端获客,包括新市场、新渠道的开拓。而前端流量获取归结起来就两个要点要把握:流量的天花板是否足够高;流量的转化转化率(ROI)是否足够高。按照流量转化模型 GMV=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市场跨境电商卖家在运营上几乎已经流量玩转的非常成熟。
从2018年开始,明显地感觉到市场焦点正逐步向后端的供应链转移。从宏观层面来看,尽管近年来制造成本不断提升导致国际采购商将一些采购配额向中国的周边的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转移。但是从产品设计、生产、流通的效率和价格来说,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依然非常强。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完整工业门类的国家,2017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4%。中国的制造业能力完全能够支撑目前跨境零售的需求。 从产业基础来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广交会、国际展会以及线上B2B交易撮合平台,中国数以万计的中小制造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已经形成非常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从供应链效率和成本相比其他国家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当一个产业开始从低门槛入场、粗放式经营向高壁垒、差异化、精细化经营转变的时候,供应链端必然是最先被改造的。跨境零售出口在越来越多产品同质化、同时化(即同时出现在市场)的时候,卖家都开始把目光投向后端的设计、生产,供应链端开始改变是是第一步。
跨境零售出口发展十几年,相比于国内,海外市场的流量红利依然存在。但是如何去瓜分流量呢?从供应链端来看,产品便是承接流量的容器,所以供应链端的改革第一步便是从产品入手。目前市场跨境电商卖家主要分为品牌型卖家和贸易型卖家。贸易型卖家在产品基于精准的数据推测,快速完成选品-测款-铺货-销售-下架-重新选品-测款-铺货-销售-下架的循环,本质上这种模式比拼的供应链的效率能力。谁能在短时间能选到好的产品,接着快速完成铺货销售,就能赚取独占市场的利润,即使后来者跟卖,也已经过了高利润的时间点。所以,不断的扩大供应商池SKU数量、同时获取独家产品是这贸易型卖家最关注的。目前市场上绝大多卖家都是贸易型卖家,由此对新产品、差异化产品的需求非常大。为了满足这些卖家的需求,市场上的各种选品会近几年非常火爆。
“线下的选品会越来越多,但越来越难选到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了,采购的产品同质化太严重,后续的补单又无法有效衔接。”一位参加选品的卖家吐槽。
我们回过头来看,大部分行业组织的选品会基于线下落地活动开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高频采购无法即时实现。2、信用关系无法沉淀。3、缺乏金融支持,在交易端无法形成闭环。如果无法解决以上问题,那么选品会其实就是广交会的“跨境版”。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供应链端,中国跨境出口依然存在巨大的机会,未来变革的机会在于线上线下的结合。当线上汇聚足够多的供应商资源,并且形成完整的交易闭环和数据沉淀,那么通过线下选品会落地,完成线下交易的信任和体验闭环,将能极大推动中小卖家在产品采购端的竞争力提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非指导建议,请客户自行对业务进行决定或选择
编辑:WorldFirst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