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乱相丛生的跨境电商娱乐圈
我们一旦遭遇失败,直接的心理反射是,“关系太弱,社会不公,运气太差”。
关系,往往被列为成败的第一原因。
关系被中国人如此重视,以致于外国人在维基百科里专门设了”Guanxi"一词的词条。
我们的关系,约等于朋友圈。
许多人认为,朋友圈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能赚钱,是否可以过好这一生。
实际上,还有一个圈,比朋友圈更重要,更能决定我们的人生质量。
它就是我们的影响圈。
影响圈的说法,源于美国的思想者史蒂芬·柯维。
人类的注意力所及的地方,包含两个圈层——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就是我们所关注之事物的大合集,而影响圈则其中的一部分,即那部分我们可控制、可施加影响的事物。
详细说来,我们的关注世间各种事物,如IS崛起,飞船上空,王宝强被绿,白百合偷汉,同事的性格缺点、自己的工作安排和需要克服的缺点,等等。
所有的关注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把我们包围的圈层。它就是我们的关注圈。
在这个圈层里,有一部分事物是我们无法控制、也无法加以改变的,如春花的下落,IS的崛起,明星的情感变故,以及他人身上顽固的缺点。
有一部分事物则是我们可以控制并可以改变的,如我们注意力聚焦的方向,工作的安排,决意改掉的缺点等。
我们可以控制并施加影响的那部分事物,也形成了一个圈层,它就是影响圈。
如果将大部分注意力聚焦在影响圈外,人生就会越来越糟
如果一个人将大部分的注意力,用来关注他不可控制、不可改变的那部分事物(影响圈外),那么,他会慢慢变成一个态度悲观、絮絮叨叨的庸人
相反,如果他将注意力聚焦到他可控制、可改变的那部分事物(影响圈内),那么他会慢慢变成一个态度积极向上、阳光有力的人。
史蒂芬·柯维认为,一个人专注于影响圈内的事物,踏实行动,逐一将它们改进直至改变,那么这个人的影响圈就会变得越来越大,人生也会呈螺旋式上升。
比如:
A、B两人各自带着一个团队做项目,因种种原因,最终项目失败。
A絮絮叨叨地抱怨团队成员素质差,公司给的资源不够多,业内对手以自杀式的方式进行竞争,等等。在抱怨和吐槽之后,归于平静。当下一个项目开始后,他又重复一个旧的轮回。
B也反思了失败的各种原因,也看到了自杀式竞争的影响和公司资源投入不足,但他将重心聚焦在一些可控的因素上。他发现自身领导力不足,激励机制不明晰,团队培训不足、资源分配不合理等。接着,针对这些可控制、可影响的因素,一一进行改进和调整,并开始新一轮的尝试。
我们可以知道:
一、A是一个消极的人,他只关注一些外在的东西,一些他无法控制和施加影响的东西 ;
二、B是一个积极的人,他将注意力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影响圈里,关注一些他可以控制并施加影响的东西。
后来的情况是:
一、A永远絮絮叨叨,抱怨一些他无法改变的东西,最终影响圈越来越小,人生一成不变 ,一直在原地打圈圈;
二、B持续地关注和改进他可控的东西,最终不断成长,影响圈越来越大,人生也呈螺旋状上升。
收缩关注圈,强化影响圈,让能力呈指数式增长
李笑来老师有类似的理论。
他说,注意力是我们唯一可以自主控制的天然资源。不珍惜自己注意力的人,最终注定会贫穷,因为他们终生被收割,终生不可能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出,怎么可能最终变得更富有?
没错,我们的大量注意力,就像韭菜一样被廉价收割。
微博营销号和微信朋友圈里的白百合一指禅,英国脱欧,特朗普漂亮的女儿等等,都是无所不在的注意力收割机。
我们宝贵的注意力,应该从这些东西身上收回来,聚焦于影响圈内的事物上,努力修正,确保每天进步一点。
如果你的起点是1,每天的进步是r,日积月累,你将收获指数式的成长。此时,能力成长复利公式是(1+r)n。(李笑来语)
我们每天需要问自己的是,你正在关注什么?哪些事情你费尽全力也改变不了的?哪些事情是你可以改变的?我该如何让跟我有关的事物变得更好?诸如此类。
依托这个思想,我开始反思自己,慢慢发现了这些年为何进步缓慢的原因。
这些年来,我勤奋阅读,广泛交游,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很上进,然而终究徘徊不前,一无所成。 根源在于,我的关注圈太大,影响圈太小。
我每日关注互联网大事件,国际政经格局,阅读大量休闲之书,自以为在成长,在进步,以为自己紧随互联网大佬思想之后,跻身于时代潮流之中。
实际上,都是自欺欺人的幻觉而已。这些事情,跟我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并不在我的影响圈内。
我在浪费自己最宝贵的注意力,而疏于锻造自己的个人能力。
我想,人生不是命运决定的,命运也不是性格决定的。
如果性格和命运真的让人生出了一些差错,那么,在接下来的人生里,我们可以持续锻造我们的影响圈,每天进步一点点,慢慢纠正差错,那么,我们终能回归人生正轨,迎来花好月圆。
另一极端:过度聚焦于自己的影响圈,将变得目光短浅,自私自利
对于上述说法,很多人肯定会反对:除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你不关注经济大势,互联网潮流,科技前沿,那么你将会变得闭目塞听,目光短浅,根本上不利于你的长期成长。
此言不差。
我们说的“要收紧关注圈”,并不是说“要完全不关注影响圈(个人成长)之外的事物”。相反,如果一个人将他的关注圈缩小到跟影响圈同等大小。那么,他将走向另一个极端。
除了跟自己相关的事,他一律不管不顾,那他将是一个无大视野,无宏观格局的井底之蛙,同时也是一个感情冷淡,自私自利之人。
这样的人,或许也不会走得太远。
实际上,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对大趋势的判断。我们当然要关注宏观大势和时代潮流,而不能将目光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我们不妨更温和地看待这个观点。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趣闻,明星艳事,娱乐段子,国际争端,一窝蜂地向我们涌来,将我们的注意力收割殆尽。
基于这一背景下,我们倡议“收紧关注圈,聚焦影响圈”,是有一定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