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降低中国输美商品关税值得考虑,此举或能缓解通胀
自1978年以来我国承接了很多来自外国企业的订单,涵盖了服装、电子、汽车等众多行业。我国甚至被世界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中国制造走向了全世界。但是这一局面逐渐被打破,尤其是疫情之后。
目前,尽管全球各国都受疫情影响,但由于东南亚防疫政策的放宽,再加上我国长三角一带被疫情所困,东南亚的众多制造工厂纷纷复工复产,我国出口企业遭双重打击。
越南政府日前已经出台的有关复工复产的发展计划中明确表示将促进相关企业在2022-2023年之间恢复生产与发展。
越南海关总局统计,3月份越南全国进出口总额达创纪录的673.7亿美元,环比增长38.1%,净增186亿美元。
今年一季度,越南货物进出口贸易额接近180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89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4%;进口额达876.4亿美元,同比增长15.2%,总体贸易顺差14.6亿美元。据预测,2022年,越南货物贸易总额有望创下7000亿美元的新纪录。
美国这个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继续成为越南最大出口市场。一季度,仅美国市场就占越南出口总额的29.1%。具体数值为,3月份越南对美出口达97.6亿美元,一季度出口总额达259.6亿美元。
一季度,纺织品对美出口达43.6亿美元,同比增长24.2%,占该类商品出口总额的50.3%。越对美出口额达1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有6类,包括:机械设备;纺织品;电脑、电子产品及其零件;电话及其零件;鞋类;木材和木制品。
另外,越南一季度对澳大利亚的出口额同比增长32.36%,达到13.8亿美元。其中,工业方面,越南对澳大利亚钢铁出口同比增长500%,橡胶增长41%,电缆增长26%,塑料制品增长26.61%,电脑及零部件增长28.89%。
越南亮眼的外贸成绩单自然而然得到了众多国际大厂的青睐。
越南媒体报道,中国台湾仁宝(越南)有限责任公司表示已在永福省笔记本电脑工厂投资5亿美元,并表示该工厂为戴尔、谷歌、亚马逊等品牌制造产品。目前工厂运行稳定,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末,还将新增1.5万个工作岗位。
除了上述项目外,仁宝在永福省还向Arcadyan Technology电子器件制造项目进行了总额达5000万美元的投资。
此外,除了三星、英特尔、LG等传统大厂之外,富士康、立讯精密、温斯顿、和硕、歌尔等品牌的出现使得越南的电子产品供应链加速完善。
今年第一季度,越南手机及零部件、电子产品、电脑及零部件的出口额超273亿美元。已接近去年半年的出口水平(575.4亿美元)。
此外,加工制造业的投资资金也在强劲增长。2022年第一季度,该领域投资资金超过53亿美元,占注册投资资金总额的59.5%。越南计划投资部外国投资局局长杜一黄透露,今年前三月,许多大型投资商投资扩建在越南的工厂。
例如,乐高在平阳开展价值 13.2 亿美元的项目,三星电机(Samsung Electro-mechanics)在太原开展价值 9.2 亿美元的项目,歌尔在北宁开展价值3.06亿美元的项目。
亚洲开发银行(ADB)驻越南代表处首席代表杰富瑞(Andrew Jeffries)认为,在疫情和全球地缘政治波动的背景下,全球投资流量有所减少,但流入越南的外国投资资金很可能将会逆势增长。
越南外国投资局表示,“预计今后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欧盟等地企业的投资行为还将继续增加”。
除了越南,另一个东南亚国家外贸成绩也不可小觑。马来西亚统计部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外贸现强劲势头,进口额、出口额和外贸总额都创下历史新高。
马来西亚3月外贸总额达到2366亿林吉特(1美元约合4.25林吉特),较去年同期增长27.3%;
3月份出口逾1316亿林吉特,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已连续7个月超过千亿林吉特;3月份进口逾1049亿林吉特,比去年同期增长29.9%;贸易顺差则达到267亿林吉特,比去年同期增长10.3%,已持续23个月保持顺差。
据悉,马来西亚是最大的半导体出口国之一,年营业额达87亿美元。电子行业占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近6%。
马来西亚驻俄罗斯大使巴拉·钱德兰钱德兰指出,马来西亚是一个非常开放的贸易国家,所有业务部门将对全球市场的产品需求和供应做出反应,包括半导体、电子和电子设备。并表示马来西亚将考虑俄方关于供应半导体和电子产品的任何请求。
东南亚国家凭借着人力、土地、出口税收等方面的成本优势,从中国厂商手中抢走无数订单,约55%的中国企业在今年3月份新订单同比减少。所以产业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近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新目标。商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吸收外资同比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引资同比增长52.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5.7%,实现了“开门稳”。
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投资、效益增速,均遥遥领先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投资比重和结构加速优化、利润加速提升、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因此,未来中国制造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在于,通过激活市场主体、夯实产业基础、补齐技术短板、构筑创新生态,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文章来源: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