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广告数据统计的底层逻辑---广告归因
数据统计对于亚马逊运营来说是很重要的调整和优化依据之一
对于亚马逊广告,很多小伙伴都会从后台下载广告数据,然后统计优化广告,但是,有时候有些数据可能让你摸不着头脑,这个时候,我一般从广告归因的角度去思考
首先,还是得了解亚马逊目前站内广告有哪些类型及其对应的收费方式
1 SP-商品推广
2 SD-展示型推广
3 SB-品牌推广
这些类型对应的有哪些计费方式?亚马逊站内广告计费方式就两种:
1是点击付费,即CPC;2是每千次展示收费,即vCPM
SP, SB广告都是CPC计费方式
SD有CPC计费也有vCPM计费方式
PS:SD广告设置中“针对受众触达量进行优化”就是采用vCPM计费方式
了解了上面这些不同的类型后,再了解,这些收费方式到底是怎么区分的?
这里就涉及到归因的内容了,先了解一个词:归因模型
简单讲就是什么情况下,会往你的广告里算数据进去
广告学里归因模型有很多种,但是亚马逊站内广告,只用一种归因模型:
最后触达归因模型
就是在一定统计时间周期内(归因周期),成交的客户最后触达哪个广告,就把数据算进哪个广告里
虽然都是采用最后触达归因模型,但是CPC和vCPM的归因的触达内容有点区别:
CPC归因的是最后一次点击
vCPM归因的是最后一次点击或者展示
这里的vCPM中有两种对应对象,归因的优先级是点击>展示,即vCPM归因中如果既有曝光又有点击时,归因的是点击
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词:归因周期
亚马逊站内三种广告,分别采用不同的归因周期:
SP广告归因周期是7天
SD,SB广告归因周期是14天
在上面的窗口期内,归因的广告数据算作广告的产出,超过归因周期的,就不会被算作广告的销售数据了
了解完上面的逻辑之后,再回头看广告数据或者统计数据时,就会豁然开朗很多,很多问题也很容易说的清楚了
下面举几个小伙伴提的问题进行简化分析,加深理解
最后总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