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1688的现货也能年入千万,是怎么做到的?

这次深圳之行,看到了很多同行过来交流,尤其是义乌,宁波,广州卖家占了80%,了解到了很多卖家还是在做现货,尤其一些日本,加拿大,欧洲小国家的卖家,有几个公司现在还是年销售额过亿的公司,年利润依旧可以达到1000-1500W这个的级别,大家会发现欧洲的更新迭代周期比较慢,产品更新的也比较慢,所以给了我们做欧洲的现货的机会。
1,欧洲站1688的产品,可以做到年入千万的销售
主要有两个卖家我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都是欧洲年入过亿的卖家,而且都是现货型的卖家,团队都是50个人左右,之所以过来学习就是,因为发现成功率不如之前那么高了,之前10款大概有6-7款起来,现在几乎就是对半了,差不多4-5款了,所以整体的利润就没有以前好了。
他们都是专注一个类目的卖家,尤其是有个卖家主要做户外类的,由于跟我们的产品比较类似,所以大家话题比较多,包括他们也是入局了天幕这个产品,只是入局的时间比较短,去年刚刚入局欧洲,还可以吃到一些订单。
由于是垂直类目,所以他们对于产品的敏感度是比较高的,一旦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的新品出来,看到好的,就马上跟进去做,基本就是八九不离十了,但是目前遇到了比较大的阻力就是欧洲类目进来了很多的精铺类型的卖家,如果跟进速度不够快,或者运营稍微有点没盯紧,很快这个产品就下去了,爬不起来了,以前的时候就是稍微白帽弄一弄就可以了,现在几乎要花很大的思维,有时候还是没有起色。
就是我们课程里面说到的两个80%的原则
1,这个类目有没有对于泛选品的卖家的门槛,如果一个产品,泛选品的卖家可以轻易进入,就很难做了,泛选品的卖家就是测试+清货并行的,一旦卖家多了,最后就是价格战的结局。
他们的产品还算有点门槛,就是大件的户外类的产品,所以现在还有一些门槛,就是小麦轻易不敢备货,需要走海运还有利润的产品,虽然1688可以拿到货,但是货少不好走海运,货多了又怕卖不出去,所以泛选品的卖家进来的比较少。
但是现在由于轻小的产品不那么好做了以后,很多以前不做这个类目的泛选品的卖家也开始慢慢进来了,慢慢有一些卖家尝试了,导致他们今年竞争大了很多。
2,就是这个行业的卖家,跟进需要时间的
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一旦一个产品卖的比较好以后,工厂型卖家一旦开始开发这个品,价格就会被压得很死,所以现在他们最怕的就是一旦工厂型卖家开始自己做这个款的时候,他们的利润就比较微薄了,所以他们必须要在工厂型卖家进场之前,把产品推上去,所以整体的广告费用,VIEN的费用高了很多,比起之前的佛系跑,利润差了很多。
2,为什么欧洲日本加拿大,还是可以做现货
欧洲很多类目很难起量,所以1688的产品还有一些生存空间
欧洲本身天然的KYC和认证的门槛,这就阻挡了很多卖家,据说美国卖家是欧洲卖家的10倍左右
加拿大日本由于体量比较小,所以发货比较难发,一般人看不上
但是整体的生存空间,肯定是不如之前那么好了,所以其实这次参加4月份的培训的卖家基本都是这一类的卖家,要不就是还是在做现货的卖家,想要转型做深耕类型的卖家,要不就是一个类目和行业比较久了,想要做其他类目的卖家,但是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供应链如何跟着一起转型的问题。
3,从1688的产品到自主设计的产品,需要什么条件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电商卖家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就是柔性供应链,什么是柔性供应链就是我们不需要去买设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各种材料的产品拿回来自己组装,比如纺织品,我们可以把布料裁剪好,拿回来自己组装,比如塑胶和硅胶产品,我们可以把零件模具开好,自己拿回来进行装配,比如电子类的产品,我们可以把线路板和外壳分别做好,拿回来组装,这就是柔性供应链的好处。
那么我们是介于工厂和1688卖家之间的人,我们做货的成本是要比1688卖家低20%-30%的,我们不需要固定的人员和机器投入,所以我们的产品广度要比工厂卖家多很多。
但是需要有一点就是,我们对于工艺的认知,以及对于产品的结构认知,以及对于人工认知是需要像工厂一样专业的,这个就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工厂,看材料,看工艺,自己去了解产品的结构,以及去对比下每一道工序的工时,怎么去节省成本。
就像这个产品,他的主力部件就是木制品,那么这个木制品的切割就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产品29*29,那么一张板生产差不多32个,但是如果做成31*31的一张板只能生产18个,仅仅就是2cm的差别做出来的成本差异就是很大,但是这2cm并不影响产品的观感。
4,为什么现阶段工厂型卖家或者设计型卖家比较吃香
这就是我们说垂直类型的卖家,那么如何像工厂型卖家一样去做供应链
5.6-5.7两天,产品开发培训课程,可以过来看看

我们建了一个亚马逊卖家交流群,里面不乏很多大卖家。
现在扫码回复“ 加群 ”,拉你进群。
热门文章
*30分钟更新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