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追踪中经常提到的归因模型到底是什么?
在上篇文章《为什么Google Analytics和Shopify有数据差异》中,我提到了“归因模型”的不同,也会导致数据差异的产生。那么什么是归因模型?又有哪些归因模型呢?
虽然在谷歌官方的帮助文档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介绍,但是长篇大论和绕口的翻译让人看的有些头疼,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尽量用代码麻瓜们听得懂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下Google Analytics里的归因模型。
在GA的设置-归因设置中,你会看到谷歌分析师提供了如下的归因模型让我们选择:
在跨渠道上有:
以数据为依据
最终点击
首次点击
线性
根据位置
时间衰减
另外还有一个首选Google Ads (应该不会有人选这个吧)
在理解归因模型之前,必须先知道用户的购买历程。
很多客户在点击你广告并产生购物之前,很有可能从其他地方看到过你的品牌宣传,可能是YouTube,也可能是Facebook,也可能是tiktok。在社交媒体上或其他地方看到你的品牌之后,用户才产生了搜索的意愿,最后,他来到谷歌搜索了品牌词或关键词,最后才来到你的网站完成购买。
谷歌自己都说过,想要让客户记住,至少要在他的面前曝光7次。结合上述所说的情况,你能完全否认Facebook帖子、网红的视频给你本次成交带来的助力吗?
如果你把这一次的成交认为是谷歌广告带来的,那么在归因上,我们把这种算法称为最后一次点击模型。
如果你觉得,社交媒体平台,博客推荐也应该有功能,那么就是多次媒体接触衡量,在GA4里,就被称作“以数据为依据的归因模型”
以数据为依据的归因模型
在这种归因模型下,就意味着需要给各个渠道分配功劳。那么如何追踪,如何分配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那谷歌怎么知道用户看了Facebook后,又看了YouTube,完事后才去搜索引擎上搜索呢?这完全是不同平台,甚至是跨端的追踪。
答案是,它也做不到,谷歌也只能分析可用路径数据,并为每个转化事件生成转化率模型,然后将转化率模型预测结果作为输入数据,利用算法将转化功劳归因于各个广告互动。注意。这里是说的是广告互动,也就是UGC、或社交媒体的自然内容,谷歌是追踪不到的。
从目前可以获取到的资料来看,这种基于“可用路径数据”依旧是一个黑盒,怎么计算都是谷歌说了算
从谷歌列举的示例来看,似乎只有在路径中出现了谷歌付费广告,才能计算各自的功劳。
不过关于具体怎么计算,独立站运营人员真的不需要深究,也没有研究的必要。因为这种涉及到算法层面的东西,你对此无能为力。
最终点击模型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
姆巴佩接了梅西一个妙传破门!然后大巴黎的球迷就一个劲吹嘘说神龟多厉害,那个射门多厉害,完全忽视梅西的传球。
嗯, 这就是最后一次点击模型, 我只关注最后带来销售的那个渠道,其他渠道的贡献完全忽视。
首次点击归因模型
将转化功劳全部归于客户在转化之前点击的首个渠道。
这种模型,基本没有人在用吧。
跨渠道线性归因模型
英文为linear,也就是平均分配。客户在最后走购买之前访问了5个渠道,那么五个渠道各有20%的功劳。那么这一次的转化就会被拆分0.2,0.2,0.2,0.2,0.2,分配到这5个渠道上。
根据位置的跨渠道归因模型
为首次互动和最终互动各分配 40% 的功劳,将其余 20% 的功劳平均分配给中间的各次互动。
同样,假设客分别经历了YouTube、Instagram、Facebook、搜索、邮件这5个渠道。那么YouTube和邮件将各自分配到0.4个转化,而中间的Instagram、Facebook和谷歌搜索各获得0.06个转化。
跨渠道时间衰减模型
接触点越接近转化发生时间,分配的功劳就越多。每隔 7 天,为广告互动分配的功劳就会相差一半。换言之,转化发生 8 天前的点击所获功劳是转化发生 1 天前的点击所获功劳的一半。
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既然转化次数会被拆分,会出现小数点,那么我们在GA4的后台,在区分渠道看到转化数量的时候,是否也会看到非整数的转化次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