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消费者行为引发的流量入口分析

这两天有个卖家朋友跟我吐槽了一堆关于工作上的问题,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就是:公司负责选品的同事很努力,结果产品上架之后普遍都很难推起来,过去一年基本都是靠吃老本,新品成功率非常低。
我想有相当数量的卖家应该跟这种情况差不多,以往还能靠数据+勤奋找到一些所谓的蓝海产品,趁着竞品不多的时候快速的搞上去,这两年慢慢发现这样的方法越来越不奏效了,有极端的自己的产品刚刚发出去,瞬间发现原本的蓝海市场已经变成了红海,等到自己要去推广的时候发现别人都在半价清仓。
我们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获客渠道过于单一,我说的绝不仅仅只是个别的卖家,而是大多数的中国卖家,说句客观的话,是中国卖家自己硬生生的拉升了流量的门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9成以上的中国卖家都在站内搜索上相互厮杀,完全不考虑容量的问题。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这些看似简单的动机,其实对于商品背后的我们极其重要,我们在销售产品时一定要搞懂消费者是怎么想的,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产生的需求,这对于我们在销售过程中切中消费者的需求至关重要。当然了,在一个新的需求产生的同时,每一个人都会进入下一个阶段:信息检索。
跟我们日常理解的信息检索不同的是,消费过程中的信息检索不是单纯的指互联网搜索,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了:当你有天突然发现自己的车很脏,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一定是家或公司附近有几家洗车店,哪家洗车店收费低服务好,只有当你完全没有印象或者对你熟知的几家店印象都不好的时候,你才会去高德或者让Siri帮你搜索附近的洗车店。
所有的信息检索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内部检索和外部检索。消费者通常都会从他们熟知的领域完成第一波的内部检索,没有合理答案后才会开启外部检索的过程,所谓的外部检索也不是完全指搜索,而是脱离消费者原有印象的渠道,比如社交媒体,比如搜索引擎,比如测评网站,再比如需求“朋友”推荐。
其实进入信息检索本身并不会直接产生消费,因为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还有一个对信息的评估过程,同样还是拿洗车举例,我们自己可能知道附近的三四家店,通过搜索又了解了五六家店,但是最后选择去哪家往往还要进行一轮的评估过程,比如路程的远近,营业的时间,取车的便利性,价格,服务的质量等等。我们在购买一件产品前通常也会有这样的评估过程。有人会说我就是买瓶水也就这么纠结吗,是的,你选择在家直接叫外送还是直接选择网购,还是跑楼下便利店,最终购买哪个品牌什么价位的水,都蕴含了需求产生,信息检索和信息评估的完整环节,只不过大脑反映比较快,可以在短期内做出决策,你又没意识到而已。
看似简单的购买行为,其实牵涉出来的东西非常多,很多卖家总想提高产品的转化,结果忽略了前边的环节,这就如同消费者心里实际上已经有了消费对象,我们在站内的行为本身对他产生不了太大的干扰。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张图,亚马逊官方发布的转化漏斗,消费者在真正做出选择之前通常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我们这些中国卖家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就在于过度的追求短平快,忽略了深层的介入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简单地把流量入口做下分类:
搜索入口
关联入口
所谓的内容入口其实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字,图片,视频不断的获得目标客户的注意力,最终让消费者产生信赖感,要么直接产生直接的购买行为,要么通过内容加强内部检索的记忆力,当客户需要此类商品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我们并且愿意找我们购买。
中国卖家最擅长的搜索入口可能只是一个表象,事实是大多数人擅长的或者说知道的只有站内的搜索,但是搜索行为本身有可能会在其他渠道发生,尤其是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也就是说目标客户有可能是先在Youtube,Google,Bing这些渠道完成了一轮搜索,形成了消费决策后才转到电商平台最后搜索品牌名,商品名,行业名词,完成的成交动作。
关联入口潜藏在消费决策的后端,往往是基于共识或者是外部刺激带来的,比如说当买家看到大多数人同时购买两件或者三件产品,当消费者看到商家的促销信息最后觉得划算最后产生的成交,一般这个入口对于内容,品牌的依赖度没有那么高,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几乎是转化漏斗的最后一环,所以往往流量基数没有那么大,但是好的一点就是成交率往往比较高。
当我们想要去经营一款产品时,一定要捋清楚消费行为的决策过程,通过理顺这些,我们就知道目标消费者会到哪些网站,哪些渠道获取信息,什么样的前置信息会影响他们,诱使他们最后成交的钩子到底是什么。
有很多人一提到营销,一提到站外推广,一提到网红,社交媒体,站外广告,第一印象一定是:烧钱、转化差。殊不知那些高转化率的品牌商品正是因为不断的在做这些,潜在消费者基于对内容的共识最后才形成的高转化。

我们建了一个亚马逊卖家交流群,里面不乏很多大卖家。
现在扫码回复“ 加群 ”,拉你进群。
热门文章
*30分钟更新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