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得发紫的亚马逊广告还有蓝海流量么?
最近Q4旺季期间,亚马逊广告是贵的吓人,尤其是Sponsored Products广告,一些热门类目的热门词汇,最夸张的能到10几个美金一次点击,很多亚马逊小伙伴被弄得苦不堪言,可能一个产品货值也才10美金左右,一次点击都快赶上货值了,就算转化率能做到100%, 都很难实现盈利,这样的话就非常难受了。
其实不单单旺季,以Sponsored Products广告为代表,广告的点击成本一直是与日俱增的,这两年已经到了有点难以接受的程度了。而且,就算你广告玩的再6,懂得再多的广告投放技巧和方法,面对如此高企的点击成本,一切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
那么在如此红得发紫的亚马逊广告里面,还有没有一处蓝海的流量呢?
答案肯定是有的,特别对于一些相对成熟的listing来说,与其往死里去卷Sponsored Products广告,不如另辟蹊径,尝试一下其他广告形式,说不定能够有一些额外的收获。
这里我给大家推荐的是Sponsored Display广告,针对一些成熟listing来说,我发现倾斜更多的预算以及注意力到SD广告的话,整体效果会比耗死在SP广告上面,要好的多得多。虽然就总体的产出结果和投放ROI来说的话,所有广告类型里面SP广告的效果还是最好的,但是这几年SD广告的效果一直在持续上升,反之SP广告的效果却一直在下降,所以我们需要给SD广告更多的关注和预算。
我相信很多卖家朋友也有和我类似的体会,同时亚马逊的几组大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刚刚上面说到的这个点:
关于SD的广告基本功能介绍以及相关概念讲解,这里我就不聊了,大家如果不清楚或者还有不知道的,建议直接去后台认真看一遍,一定是能看懂的,除非你不认真去看。
今天这篇文章,就重点和大家聊一聊,亚马逊的SD广告,有哪些方法和技巧,以及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点,争取达到一个小目标,就是大家看完文章以后,回去进行SD的操作,能够实现广告优化,提高ROI的目的。
01
在聊SD广告技巧之前,先更正一个错误的观点,很多卖家觉得SD以及SB广告,和SP广告不一样,作为投手来说,能做的事情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花钱买量的逻辑,主要是靠亚马逊去做流量的分发,这么理解如果是针对DSP广告,还算是中肯,但是针对SB和SD广告来说,还是有失偏颇了,作为投手可以去努力的点,虽然没有SP那么多,还是依旧是大有可为的,好的投手和坏的投手,也是能够分分钟拉开差距的。
首先,SD广告对于刚推出来的新品,以及成熟的老品,都有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接下来,我会按照新品和老品来划分,分别给大家讲一下,相对应不同的SD投放策略。
针对新品来说,特别是当你想要重点打造某一款新品的时候,先不要想着进攻,把自己产品放别人详情页里面,这样一定会很惨,得先要借助品牌力,把自己的内循环流量用到极致才行。建议可以把SD广告直接深度布局在自己ASIN和类目细分里面。
具体来说,基于同一个品牌下,我们可以直接不同ASIN互相投放,也可以跨店铺进行投放,核心的逻辑也比较简单,基于一个点就是一定要是:功能和规格类似的产品,同一产品线不同规格的产品,以及不同产品线互补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互补和类似的原则。同时除了ASIN定投以外,也可以定向投放所在类目细分里面自己的品牌。如果你的品牌力够强的话,把SD广告的这两项用到极致,新的产品可以靠这个很快地推起来,当然前提还是这个品牌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前提下。
针对老品来说,上面聊的整体防御性方法也是可以套用的,而且可以在预算和竞价上面更大胆更开放一些,因为毕竟是成熟产品,各种数据表现肯定是优于新品的。当然了,除了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成熟的老品更多的还是要走出去,突破现有的流量瓶颈,我们就要摆出一副进攻的态势,尽可能去蹭到别人的关联流量:一方面,ASIN定投部分,我们可以重点去投放之前SP里面出单的那些ASIN,这个时候就需要考验SP广告的深度和厚度了;另一方面,针对类目投放部分,我们可以做好定向筛选,屏蔽掉那些大品牌,价格比我们便宜的,以及星级比我们好的产品,专门投放那些比我们差的产品,这样才有机会攻击成功。
至于re-marketing再营销部分就不用多说了,属于是SD广告效果最好的一部分,而且越老的ASIN之前积累的浏览和相应历史数据更多,再营销可以打击的范围会更广,效果也会比新品好很多,肯定是要重点去投的,特别是曾经浏览过你产品这部分,预算和竞价可以给的多一些。
但是针对“亚马逊消费者”这部分,即使你是成熟的老品,我给你的建议仍然还是谨慎再谨慎,除非你是真的碰到流量瓶颈想要扩大流量,或者说提高品牌力,不太在乎ROI的情况下,亚马逊消费者那部分才可以尝试投一投,不然的话不建议大家轻易尝试。
另外,针对不同客单价的产品,SD的投放策略也要有所区分。比如说针对高客单的产品,先天性转化率较低,同时ACOS很难超标,扩大流量池尽可能争取转化成为首要目标,我们投放的重点应该是再营销浏览定向,竞价模式也应该选择VCPM;针对低客单价的产品,目的应该是提升销量,同时尽可能缩小池子减少浪费,所以应该投放“购买再营销”, 竞价模式也建议选择“针对转化量进行优化”模式
02
对了,关于SD广告,还有一个知识点千万别忘了,就是关于归因期的。一般来说,大家熟知的SP广告,通常归因期是7天,所谓归因期,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比如一个买家在周一的时候通过广告进入了某个产品,但是并没有购买而是加了购物车,等到周六的时候再去购物车里面完成了购买,这个时候这一单购买会记录成周一的广告订单,但是如果等到下周天再去购买的话,超出了七天的归因期,那么这个订单就不算广告单了,而是属于自然订单的范畴了。
但是和SP广告不同的是,SD广告的归因期是14天,比SP广告整整长了一倍时间,所以我们在投放SD广告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至少要按照14天作为一个观测周期来查看SD广告的各类数据和表现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不然的话,数据就会失去真实性,我们根据失真数据做出的任何决策,也是存在巨大问题的。
既然有聊到了归因期,我们不妨讲的更深入一些。我来和大家聊一下亚马逊广告的last touch原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买家点了SBV广告,再点SP广告,那最后出单了,系统会把数据归算到哪个广告?
针对这个问题,较为准确的答案应该是:SBV是14天归因, SP 是 7天归因, 如果 在7天内出单,会算在 SP,这是last touch归因原则。如果是7天后14天内出单,会算到SBV上。如果是14天之后出单,算自然订单。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last touch归因原则具体是啥意思了吧。
03
另外,大家需要知道的是,无论是SB还是SD广告,广告的素材是核心,素材在SB和SD广告里面的重要性是远远大于SP广告的,特别是video视频素材。所以如果你打算在SD广告上面有所作为的话,一套高质量的图片和视频素材是必备的,不然的话,投放SD广告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的。如果没有下决心做好素材的话,我建议你还是尽量慎重投放SD广告。
关于SD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一般诸如黑五,网一,会员日,和圣诞节等大促季结束以后的1-2周内,全站点销量都比较疲软,而且大家一般也不会怎么投放广告,因为大部分销量都被透支在了大促那几天,这段时间投放广告也不划算,转化也低。但是很多人其实忽略了一点,这1-2周的时间恰恰是我们投放SD广告的黄金周期,SD广告里面有一项功能叫做:Re-marketing(再定位营销),可以针对曾经浏览过你的产品,或者浏览过类似产品的人群,做二次营销,而且广告位是非常多样化的,站内站外都能够全部覆盖。
你想想大促的时候流量得多大,看过你的产品,看过竞品的,比平时都大得多,这里面有一部分被直接转化了,但是更大的部分都没有转化,那么我们在大促结束以后去抓一波,效果是可以保证的。如果你再配合一些优惠券或者会员专属秒杀的话,可能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04
最后再来解答一个关于SD广告,很多卖家朋友都找我问过的问题:SD广告的单量高于此链接的总单量。并且及时追溯到30天之前,也还是一直是远远高于总单量的。请问是什么原因?
SD广告的出单数据是指该品牌下的所有产品出单数量,而不只是投放产品的出单数量。而且该出单数量包含了该品牌下所有店铺的出单数据。这就是品牌广告的品牌光环效应 :brand halo,SB SD 和DSP广告都是这样,所以才有卖家会反馈说数据虚高,是因为没理解亚马逊品牌广告的归因逻辑。
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有卖家朋友觉得投放了SD广告以后,发现SD单量增加很多,但是listing的自然单量却下降了,整体单量并没有特别大的涨幅,这种情况其实也是正常的,如果你之前投放过DSP广告,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真实原因就是很多被SD转化的订单,就算你不去再营销这波客户,这波人最终也是会购买的,所以SD其实也抢了一部分自然单量,这里面确实会存在一定的内耗。
今天关于SD广告的内容就和大家聊到这里了,之前我们都会特别关注到SP广告部分,其实随着SP广告越来越卷,我建议大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SB,SBV以及SD广告上面,看看能不能有一些突破,寻找一些性价比更高,转化更好的流量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