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境电商巨头云集,他们如何C位引爆全球?
2021年,可以说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丰收之年。阿里巴巴和京东在“双十一”创下了1390亿美元的成交额。字节跳动旗下的TikTok超越WhatsApp,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大、最受欢迎的应用程序。
看似形势大好、百花齐放,实则笼罩着“重重阴霾”。今年以来,受严格的防疫措施影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国内市场活动整体放缓。政府对科技行业的打击可能有所缓解,但似乎有继续收紧监管之势。
尽管大环境不好,但中国互联网公司仍将目光投向了全球。从电商(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到社交媒体(字节跳动)和时尚零售(Shein),中国企业正在世界各地投资,撼动更多老牌竞争对手的国际主导地位。
例如,Shein估值在今年4月成功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超过H&M和Zara的估值总和,直逼全球第三大独角兽。
中国的科技公司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他们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他们的全球野心是什么?他们能否实现?公司、企业家和高管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 阿里的“996”文化
阿里巴巴的崛起之路一直是传奇般的存在。短短十五年,这家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B2B电商平台,发展成为全球史上规模最大IPO。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阿里巴巴的“996”文化:每周工作六天,从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9点。
这也不难理解,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来说,成功是在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之下铸就的。21世纪初,中国大片城市被夷为平地,为高层公寓和规划社区让路。交通和电信网络的建设以及手机的普及,为电商市场、外卖平台、新零售模式铺平了道路。
但更深度的社会变革埋下了同质化的种子,互联网巨头竞相崛起。中国现在是一个拥有惊人购买力的巨大同质市场。政府对“大众创新”和“大众创业”的推动以及放任自流的监管方式进一步推动了阿里巴巴、腾讯及其同时代企业的出现。
➦ “企业家精神”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成功来自于天时地利人和,每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有成千上万的竞争对手与之效仿,成功取决于如何利用正确又巧妙地执行上述战略。
知名跨境电商JollyChic和物流业的极兔快递是具有中国传统企业家精神的代表性品牌。JollyChic至今覆盖了80%的中东市场,而极兔快递从印尼开始起网,仅仅用时4年就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快递企业。
近年来风头正盛的Shein还溜过更老牌的竞争对手,不止一次超越亚马逊成为美国市场排名第一的购物App。最新的例子是拼多多,其海外版拼多多「Temu」于9月初悄然登陆美国,上线两周便迅速拿下谷歌购物应用下载量第一的好成绩。
在“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启发下,阿里巴巴自下而上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帝国,最初几年专注于低价产品和B2B细分市场的个人卖家。随着规模和效率的提升,公司向价值链上游移动,打造以品牌为核心的天猫。
➦ 中国制造蓄势蝶变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企业早期也是以“效仿”发家。
举个例子,2010年Groupon以团购模式进军中国时,包括满座、拉手、美团在内的上千家团购网站几乎一夜之间在中国萌芽。同年,拉手网再结合国内市场形式,创造了属于中国“本土化”的Groupon+Foursquare模式(团购+签到)。
在随后的十年中,类似的竞争故事在不同行业和商业模式中上演,包括网约车、O2O(线上到线下)、共享单车、直播和跨境电商。甚至扩展到技术更为复杂的领域,如人工智能、面部和语音识别、虚拟现实和电动汽车。
然而,真正能让中国企业长期存续且名扬四海的是不断的自我迭代,也就是渐进式创新。
机器人技术是中国智能制造雄心和更大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信部公布的2022年机器人产业相关五年发展规划:中国机器人产业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的增长率为15%,高于预计的2022年至2028年全球机器人技术11.8%的增长率。2021年该行业的全球价值约为339亿美元,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据悉,中国政府对机器人行业的补贴也从2015年的46亿元人民币(6.704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54亿元人民币(22.4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2020,中国的机器人密度(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指标)达到每10000名员工246台,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约120台的两倍。
然而,中国在该行业高度依赖外国供应商,其 2020 年超过 70%的工业机器人来自外国供应商。据工信部的声明,中国的目标是到2025 年将其制造机器人密度翻一番。中国在短期内可能会继续依赖国外的高价值机器人投入。但最终的目标依然是以本土产能取代进口,该计划呼吁解决知识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不足等问题,实现产业自力更生。
2022年机器人产业相关五年发展规划发布时,中国仍处于学习其他工业国家战略的早期阶段。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一直在将外国公司的技术和资本整合到其智能制造发展中。2017年,29家美国企业派代表进驻深圳,部分企业与中国企业和深圳市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近日,40家日本财富500强企业在烟台市参加了2021年中日智能制造与数字技术发展论坛,为众多合资企业搭建了舞台。来自行业协会和智库的中德专业人士2021年7月在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启动联合项目。2021年5月,中日企业在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5.91亿美元)的合资企业。
在国内,该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正在减少,到本世纪末可能会减少三分之二。因此,中国有必要转变其产业模式,以减轻其迫在眉睫的劳动力短缺对行业增长的抑制作用。
小编✎Irene/品牌方舟
声明:此文章版权归品牌方舟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