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浪科技讯11月26日晚间消息,据Google Play政策中心,谷歌宣布,从下个月18日起,针对韩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的应用内购买,“除了Google Play支付系统外,允许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
据更详细的了解:今年 8 月,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广电委)通过了被称为“反谷歌法”的《电信业务法》修正案,并于当天起正式施行,将有效阻止谷歌和苹果对“应用内购买”收取佣金。
由此,韩广电委将采取完善下位法规、制定检查计划等后续措施,因此韩国成全球首个禁止谷歌苹果等强制开发者用其支付系统的国家。
本月初,谷歌还表示该公司准备遵从韩国最近通过的新法,在其韩国安卓应用商店中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替代支付系统的选项。
谷歌表示:“我们尊重韩国议会的决定,我们正在分享一些改变以回应这项新法律,包括让销售应用内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商可以选择在应用商店中为韩国用户提供的支付方式之外,增加更多替代的应用内支付系统。”
根据11月25日的消息,Sensor Tower商店情报平台数据显示,目前,TikTok和抖音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总安装量约33亿次。而与TikTok和抖音相关的应用已超900多款(其中三分之二是在2020年1月之后发布),占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应用总数的40%。在与TikTok和抖音相关的应用中,49%的应用集中视频下载类别,即让用户将平台上的视频下载到自己的设备中,这类应用占TikTok相关应用总数的21%。另外约6%的相关应用是TikTok和抖音的竞争对手,这类应用以替代品的形象出现,以期吸引用户的关注。包括印度短视频平台Josh,该应用在TikTok从印度应用商店下架后不久推出。说明:Sensor Tower下载量数据仅统计App Store或Google Play账号首次安装,同一个账号在不同或相同设备的多次安装不重复统计。下载量数据已合并同一个应用的多个版本,如Facebook和Facebook Lite张小泉日前在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以做“世界的张小泉”为远期愿景,张小泉品牌在海外华人群体中的知名度也非常高,外贸业务一直是希望去开拓的。近几年也开始搭建团队,启动外贸业务的布局,不过受疫情的影响,目前体量还不大,公司正在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的业务模式。公开资料显示,张小泉品牌成名于1628年(明朝崇祯元年 ),是中华老字号,也是刀剪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还获得原产地注册保护。产品包括家庭用剪系列、工农业园林剪系列、服装剪系列、美容美发剪系列、旅游礼品剪系列、刀具系列等共100多个品种,400多个规格。中国国内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一直居同行之首,同时产品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张小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消费者信赖。近年来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需求,并且在政策扶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驱动下,跨境电商产业得到持续发展。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并未对跨境电商造成明显影响,行业仍然保持持续增长,特别是出口总值增幅明显。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这为未来中国跨境电商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来源:艾媒咨询京东旗下跨境电商平台JOYBUY将升级为跨境B2B交易和服务平台据悉京东旗下跨境电商出口平台JOYBUY发布公告称,为了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在海外拓展跨境业务,JOYBUY将升级为跨境B2B交易和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全球买、卖家。 JOYBUY是隶属于京东国际的跨境业务之一。据知情人士透露,升级后的JOYBUY将继续致力于服务跨境电商用户,并利用京东数字化供应链能力助力国内、国外的跨境中小卖家和买家。 京东国际下设本地电商、跨境业务和技术服务三大板块。京东全球售跨境业务2020年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51%,为商家提供四大出海解决方案:一站通全球、京东自营、直接签约和本地开店。 此外,京东国际还打通了航空运输、海外仓储和末端配送的全链路。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在全球拥有约50个保税仓库及海外仓库,覆盖美国、英国、德国、印尼等国家,总管理面积逾50万平方米。未来,京东还计划在欧洲建立大件仓和逆向处置中心,升级跨境电商的售后服务体验。据新浪科技讯的消息,一名前员工起诉苹果,诉讼与保密协议有关。在这宗起诉案的启发下,华盛顿州正在起草一份草案,旨在限制企业在办公骚扰和歧视索赔案中滥用保密协议。在加州也出现类似立法。华盛顿州参议员凯伦·凯瑟(Karen Keiser)和众议员利兹·贝里(Liz Berry)正在起草法案。苹果前员工切尔·斯佳丽(Cher Scarlett)今年10月与凯瑟接触,试图让大家关注此问题。谷歌前雇员切尔茜·格拉森(Chelsea Glasson)也以怀孕歧视为由提起诉讼,她也与立法者接触。在两位女子的启发下,凯瑟才有了起草法案的想法。贝里在声明中说:“仅仅因为签署了保密协议便不能深度谈论自己在办公场所遭遇的骚扰或者歧视故事,不应该这样,员工不应该沉默。”在科技界保密协议非常常见。一些员工曾起诉科技巨头,声称它们用保密协议阻挠合法保护行为,比如不让员工讨论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