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疫情依旧严峻,随着北半球进入冬季,欧美地区疫情出现大范围反弹,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虽然传统运输旺季已临近尾声,但运输需求继续保持良好表现,供需基本面稳固,美线船舶平均舱位利用率接近满载水平。
美西、美东航线市场运价继续在较高水平徘徊。东南亚运费也在上涨。民航局叫停“客改货”,空运运力紧张,去往美国的运价上涨!

由于港口拥堵,此前万海航运表示,其正在将船只从其六条亚洲-美西航线转移到其亚洲内部航线。以星航运--Zim已与万海公司一道,将亚洲-美国西海岸航线上的船只改道,并暂停其至洛杉矶的加急服务挂靠至少七周。

国外媒体报道称,THE Alliance计划在12月初停运四分之一的亚欧航线,而Hapag-Lloyd计划将这条航线的费率提高70%。这家德国航运公司12月1日起从亚洲到北欧的FAK费率将增加2000美元至每FEU4890美元。达飞也公布停航计划。

日前,圈内有货代朋友表示,“美国航线大面积停航,预计12月海运费即将上涨,舱位紧张。近期有货件计划,建议提前安排。”

以下是容易船期统计中国大陆到北美、欧洲和地中海第48-53周停航跳港汇总:
停航跳港汇总(滑动查看)
以下数据来源容易船期



深圳-蛇口

深圳-大铲湾

广州-南沙







马士基在24日发布的最新市场资讯报告预计12月的总体需求依旧强劲。北美港口拥堵情况最近有所恶化,洛杉矶/长滩/西雅图的船舶等待时间增加到21天。港口拥堵仍将导致航次空班和运力短缺。目前圣佩罗湾采用新的船舶排队系统算法,目的是通过分隔船只,减少有害排放物,保障在冬季提高安全性;将待泊船只安排到几十甚至上百海里远的海域,从而船舶排队统计数量减少了,海平面上肉眼可见的船只拥堵的画面也不存在了。实际情况是在美西港口等待靠泊的船只并没有减少,甚至比以往更多。

在对2022年第一季度的海运运力和箱况展望中马士基指出:由于港口拥堵和船期延误造成运力减少,我们预计整个农历春节期间舱位仍十分紧张。由于马士基持续投入新的集装箱,并在空箱调运回亚洲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当前亚洲集装箱短缺问题有所改善。春节前,部分地区仍将出现集装箱短缺问题,但集装箱整体情况较前几个月有明显改善。美国船运行业的高管们指出,货运铁路最近取消了对进入芝加哥集装箱码头货物的限制,洛杉矶和长滩的港口仍然充斥着集装箱,入境货物的流量并没有减少。而且由于陆侧物流运输包括码头、卡车、铁路和仓库的混乱导致从锚地到洛杉矶泊位的等待时间仍在增加。截至24日,船舶平均等待靠泊时间再创历史新高达18.8天。

当地时间11月25日,美国人迎来一年一度的感恩节,由此开启节日季。然而,“涨价”“断货”恐怕让美国人这个节日季过得不舒坦。最近几个月来一再破纪录的CPI增幅表明,美国通胀率一直保持高位增长。美国10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6.2%,达到自1990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从芯片、汽车到能源、日用品和食品,美国各种商品价格都呈现上升之势。多家美媒认为,供应链混乱、劳动力短缺、需求扩大以及对华关税政策等因素交织影响,是美国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为了抵御日益膨胀的“通胀炸弹”,美国政府试图提出多种解决方法。10月13日,拜登宣布了“90天冲刺计划”,其中包括让洛杉矶港按照24小时无休模式运行,增发商业司机执照以及增加物流企业的工作量等措施,试图以此应对“供应链噩梦”。然而,到目前为止,拜登政府的相关措施并未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美国超市的货架上仍然空空荡荡、食品和能源价格仍在快速上涨。马士基在24日发布的最新市场资讯报告中指出,亚洲至美国和欧洲强劲的空运需求将持续到2022年,空运运力仍将持续紧张。空运的主要问题是供应链严重拥堵。韩国、中国和日本的一些机场航站楼都已出现拥堵,导致交货时间出现延长和延迟。

日前,民航局召开了“客改货”航班运行宣贯会,规范“客改货”航班客舱载货标准,要求客舱禁止载运非防疫物品。自2022年1月1日起,仅允许在客舱内装载防疫相关物品,具体由承运人建立货物的白名单制度,明确可载运的防疫物资品名。同时,新规定还要求不能再拆除客舱座椅增加载货空间,已经拆除或正在进行改装项目的航司,应按原构型恢复。

境外航司暂未收到上述通知,但国内航司的国际航班大概率会受影响。据悉,有国内航司相关人士称,新规主要是出于安全运输考虑,客舱内货物不能被有效固定,在运输中确实存在安全隐患。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将进一步加剧当前航空运力紧张局面。根据TAC指数,进入美国的空运价格正在上涨,过去一周从上海出发的运费上涨了14%以上。根据该指数,从上海到北美的运费为每公斤13.62美元,而在香港以外的运费上涨了4.4%,至每公斤12.09美元。一家欧洲货运公司表示,航空公司正通过欧洲将亚洲货物运往北美。“可能是由于跨太平洋的拥堵,航空公司正在将亚洲货物通过欧洲改道至美国,目前欧美的费率似乎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