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企业风险的构成要素您必须了解!
全球供应链中断、能源短缺、缺工缺芯等问题,正在影响全球的产出和贸易。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2021年继续有效控制住疫情,以强大的实力有力推动了世界的经济复苏。在此过程中,中国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其中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5%,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出口的旺盛,是因为中国和世界出现一个反差: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刺激力度大,国内需求恢复得快,但供给受物流运输、缺工缺芯、成本上升制约,恢复得较慢;中国需求相对疲软,但供给恢复很强劲。“外需恢复带动中国出口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形势非常棒”。
展望2021年全年经济表现,张燕生认为,只要政府措施比较得当,精准施策和综合施策,四季度的经济表现将好于三季度,有望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的2021年中国GDP增长8%。
时代周报: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8%。如何评价这一成绩?
张燕生:9.8%的GDP增速实际上不低,但大家更关注的是三季度同比增长4.9%,跌破了5%,出乎绝大部分经济学家的预测。
首先,这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中国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实施经济受刺激举措力度最小的主要国家之一,这意味着更多依靠经济的内生动力。但疫情反复,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也会出现反复。而且,今年前三个季度全球供应链中断、能源危机、缺工缺芯等问题,加上极端天气等的冲击,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叠加,承受经济下沉压力是在意料之中的。
今年中国的GDP目标是增长6%以上,这也是预期到了经济可能会有下沉压力。
其次,预料之外的因素,是消费和投资比较疲软。疫情对生活性服务业、小商小贩以及制造业投资的冲击,我个人认为有关部门预估不足,导致存在一定的矛盾。
时代周报:需求疲软的原因何在,存在什么矛盾?
张燕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打击,经济刺激力度不够,需求就会比较疲软;另外,新冠疫情对生活性服务业、小商小贩等影响较大。这就在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层面都出现了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是人民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根本目的;但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零容忍政策影响下,小商小贩等群体也需要保持开业不中断,以养家糊口。从这个角度来讲,政府应该在财税、信贷、社会救助等方面政策上给小商小贩及中小微企业以有力支持。
另一个矛盾是煤电。全球能源危机,石油、天然气、煤炭价格大幅上升,但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实现”双控“ ”双碳“的目标,限制煤炭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事实上,国内煤炭的生产能力和发电能力都是足够的,却没有足够的煤炭和电力产出。不是能力不够,是意愿不足。“双碳”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一些人盲目认为煤不是好东西,但现阶段中国离得开煤电吗?离不开的,目前中国70%的电力都来自于煤电。
当然不仅仅中国,全世界都面临这个问题,不然不会出现全球能源危机。谈全球气候变化、碳中和的时候,就觉得煤甚至化石燃料都不是好东西。问题是人类从传统能源结构到新能源结构变革是一个过程,如遭遇全球极端气候,严寒到来,天然气的需求就会大幅上升,导致价格呈扶摇上涨的态势。
在“双碳”的问题上,一些地方也出现不太尊重常识规律和逻辑的情况,采取简单关停并转措施,导致再次出现用电荒的问题。一些东部沿海地区认为,既然用电荒了,就需要有序用电,对高耗能行业不加区分的、一刀切的限电拉闸。
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再需要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了吗,不再需要一些重要化工原料等上游产业的发展了吗?肯定是离不开的。那为什么要不加区别的限电拉闸?要知道,很多高耗能企业经过长期努力,其能耗、电耗和排放指标都是下降的,利税贡献和效益贡献都是上升的。
时代周报: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长8%,比上一次的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能否展望一下中国四季度的经济前景,以及2021年全年经济发展增速?
张燕生:大部分经济学家都预测四季度比三季度差,我则认为有可能好于三季度。
中国体制有一个优点,企业产能充足,而政府在影响企业生产意愿方面的能力很强。煤炭、发电等问题,一旦政府部门动真格了,恢复是比较快的。
消费和投资的疲软问题,则需要精准施策和综合施策。而且8月份消费增速开始转正,消费和投资前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长3.9%、3.8%,是向好的。只要政府措施比较得当,四季度的恢复还是有条件的。
IMF在10月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长8%,如果四季度能好一点,还是有条件实现的。
时代周报:三季度数据不理想,是因为需求疲软、投资不足,为何出口成绩较好?
张燕生:中国出口的旺盛,是因为中国和世界出现一个反差: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刺激力度大,国内需求恢复得快,但供给受物流运输、缺工缺芯、成本上升制约恢复得较慢;中国需求相对疲软,但供给恢复很强劲。外需恢复带动中国出口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形势非常棒。
全球目前出现三个问题,其一是供应链中断。全球综合物流秩序紊乱,从缺货、缺箱再到缺运,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港口、运输、仓储的秩序混乱。集装箱在港口压港,重箱出,空箱回,甚至很多空箱回不来,重箱在港口上卸不下来,导致节点港口物流供应链中断。
其二是能源危机。这反映出前几年全球对石油、天然气的投资严重不足。因此,当国际需求快速恢复的时候,能源供给跟不上。加上极端天气、地缘政治、碳中和等综合因素叠加,导致了全球天然气、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飙升。
其三是缺工缺芯。缺少劳动力把集装箱在港口卸下来,同时也没有卡车司机。缺汽车芯片,因为生产传统能源汽车芯片的大多是发达国家,所以现在晶圆、关键零部件供应链中断和能源危机影响的都是发达国家。芯片生产不出来,汽车就没有办法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芯片处于产业链价值链重构阶段,但新能源汽车产量今年预计300万辆,很有限。
时代周报:全球面临的这三大问题是否会影响中国四季度出口形势?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张燕生:预计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以前,对我国出口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为什么?首先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同样的经济环境中,中国的港口、物流、仓储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基本上都恢复正常了。中国受到的影响主要是对疫情的零容忍模式、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以及煤电矛盾带来的不可预见性冲击,虽然可能会对物流、仓储、运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跟美国、欧洲相比情况较好。只要全球有订单,但其他地方的产能无法跟上,中国的出口就会恢复增长。即使成本上升影响盈利水平,但只要价格在固定成本之上,企业仍会接单生产出口。
全球供应链中断和能源危机的问题,都不是短期能解决的,我认为还需要时间。比如压港问题,10万标箱货压在港口,疏港、仓储、货运等很难一下子解决。美国总统拜登在G20期间主持召开全球韧性供应链峰会,也是想呼吁各国助力解决全球供应链中断难题。
对出口我不是特别担心,全球的供给恢复需要一段时间,比如明年五六月份,那中国的出口旺盛起码能持续到明年五六月份。
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
时代周报:怎么看待2021年的中国经济?能否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张燕生:还不能这么说。美国的体量比中国大,如果其GDP保持在6%至7%的增速,中国增速保持在8%,那么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74%,因此难言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这和2009年不同,当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约8.5%,但当年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50%。
今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不能像2009年那样大水漫灌,因此宏观杠杆率是稳中有降而不是快速上升。
美国的贡献最大是应该的,毕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且刺激力度最大。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2020年和2021年初签署了3.1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拜登上台以后也很快出台了1.9万亿美元的经济纾困计划,参院通过了1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计划,后续还有巨量经济支出计划。美国财长耶伦也认为,实施拜登的经济计划是保持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关键。
时代周报:面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未来,中国经济应如何更好地发挥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
张燕生:首先,全球化在收缩,中国仍继续推动全球化前行。但与过去不同,新型全球化前行,一方面是通过微观、民间和合作加以推动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区域贸易协议,如RCEP加以推动的。
第二,贸易投资在减速,中国仍然在积极推动新的贸易投资。但与过去不同,新型贸易投资前行更多是通过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服务贸易、普惠贸易、离岸贸易等方式加以推动。
第三,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格局重构,中国继续推动新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合作前行。一方面,基于全球化、IT革命和全球合作的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正在发生调整,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东亚生产网络转型和智能绿色供应链合作,正在改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结构。
现在的全球化跟以前的全球化是不一样的,以前的全球化是WTO等多边经贸体系推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主导,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嵌入跨国公司全球分工格局。在当今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中,WTO等多边经贸体系陷入困境,主要发达国家转向贸易保护主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开始寻求自立自强。机遇在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共富经济、合作经济正在促进世界走向深层次的相互依赖,而不是相互脱钩。
现在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下一步要做国际更高标准规则的合规者,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规则的合作者,国际新规则的探索者,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燕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