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我们也将迎来最后一起的产品案例分享会,在确定研究对象和深入去分析它们时我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1、大多数优秀的海外卖家都在集中精力去做垂直领域的市场;
2、绝大多数成功的品牌都是先重视产品在小范围内的有效传播其次才是铺渠道;3、搞定客户的前提是有优秀的产品先去说服专业用户,再有专业用户向普通用户传播;4、没有一个品牌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更没有一个品牌是真正开挂一样飞速前进的,好的品牌都是在不断磨练的过程中进化的。
之前我在不少文章中讲过用户营销的重要性,实际的操作中发现绝大多数卖家朋友(包括我们)在运营的时候往往会犯一个错误就是以一个新手的面貌直接去跟地头蛇对垒,讲通俗一点的话就是一个新品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就直接去跟类目里已经存在很久的产品去直接竞争,还有不少朋友上来就拿自己的产品去跟老品的转化率去做对比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自己的转化率不如别人。
事实上一个产品上架的时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先天优势,因为在任何平台,上架早的产品面临的都是卖方市场,早期较小的产品竞争会让那些入局早的卖家占据一定的优势,而后来者面对庞大竞争的时候很明显的一点获客成本是要远远高于前者的,电商行业,获客成本几乎就是决定能否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重要因素,所以如果你还傻乎乎的想着新品直接靠广告转化的方式,大概率会不长久的。
做的越久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不管你做什么产品,发力点极其重要,所谓的发力点从两个方面可以着手,一个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一个则是营销的炒作点,核心竞争力不用我说多数人应该都知道,营销的炒作点可能有人不理解,我的看法就是你的产品有没有在某个细分赛道上,举个例子,你做普通消费品的时候是很难找到细分赛道的,因为产品的用户太过分散,找不到可以被描述的用户,更找不到用户集中的地方,在产品的宣传上没有好的发力点,唯一能做的就是直接砸广告,但是你的广告大多数都是被浪费掉的,所以做铺销品如果没有庞大的广告预算是很难在赛道里跑出来的。
如果一个产品兼具了以上两点,既有精准赛道,又有核心竞争力,在运营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找到该领域内的超级用户或者超级媒体,就可以做到产品的精准投放,这就好比,一个是在一万个人里寻找一百个潜在用户,一个是在一千个精准用户里去打动三四百个客户,显然是后者的难度要小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做产品做销售要先找到目标用户的道理。
在真正的运营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细分领域里有这么一个现象,那就是相当多的客户是直奔品牌而去的,换句话说,大多数用户都是已经对该类产品有了一定了解后直接到平台上选择某个品牌商品的,这对我们来说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在用户考虑阶段就要想办法影响他的决策,不知道有多少人发现这样一个例子:我们看某个细分节点里有一个产品上架时间很短,销量和利润很好,其他产品上架时间较长销量很一般。以前不少人开发产品的时候遇到这样的节点就直接入手了,结果真正等自己产品上架后,发现自己销量很差,但是又没有好的方法推上去,其实这就是我想重点表达的。
绝大多数人抱怨细分品类或者垂直品类市场规模有限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电商平台都不可能把每个细分市场都给占据了,这就好像是亚马逊的电子品类基本是全球领先,但是服装品类却干不过中国的几个网站一样,一个人把精力发在哪儿哪儿才容易出成绩,一个平台也是,所以我们在做细分领域的时候,你如果做好不从亚马逊平台获取免费流量的准备,而是只把它当作一个转化平台和物流服务商,把精力放在如何吸引站外那些对该产品感兴趣的用户身上,你就会发现,市场是无限大的。
反过来说,如果你的新品能够先在站外有一定的声量,你会发现,垂直领域里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从站外过来的并且一旦他们认准了一个品牌,转化率会高的可怕的,所以先搞定传播再搞定转化才是正确的运营思路。
最后一期的国庆假期分享将在今晚八点到十点进行,前两期的内容已经在钉钉群内可以直接回放,建议大家可以多看几遍并且多琢磨琢磨这些品牌,相信能从别人的品牌上学到可以借鉴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