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事情比较多,所以文章更新有点落下。忙着招人,忙着新品,毕竟2021年留给跨境人的时间不多了,大半年的吃糠咽菜,也就是为了未来的2个月。否则,寒冬来临时,挨饿受冻的不仅是肉体,还有灵魂。
最近在准备新品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比较有趣,同时也发人深思的事情,发出来与各位探讨下,看下在上新的过程中,你是否也曾遇到过。了解的朋友大概都清楚,我们确定一款产品前,首先会做一个比较详尽的调研分析,然后跟厂家定样测样,尽量改善或者避免产品的槽点,减少售后,运营成本自然也就会得到有效的降低。有一款产品,我们发现在买家的评论中,有相当比例的差评原因是商品不能使用。在测样前,我们把它归咎于产品本身的品质问题,加上没有严格的质检,所以也就流到了终端消费者的手中。收到厂家的样品后,我们进行了详尽的使用体验,最终得出结论--大部分的差评源自于说明书的误导,因为表达的一些偏差,加上Chinglish的描述,已经把老外绕晕了。而我们对着中文说明书,也看的云里雾里,所以不会操作,自然也就会招来大量的退货和差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测样,一般都会让厂家同时提供中文说明书,和相应国家站点的外文说明书,中文说明书方便测样操作,外文说明书则是为了语法勘误,使之更贴合相应国家的表达习惯。
其实从这一个微小的细节中,我们便可以洞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件商品的畅销或者滞销。有的卖家可能会担心更换说明书的成本或者时效,其实这个成本远低于去删掉一条差评的成本,时效方面,快则2-3天,慢则一周就能做好。
有时候,阻拦我们前进的不是市场的残酷,而是自己的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