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有问题就一定有答案,遇到问题的时刻就是成长的机会。但很多人只是抱怨问题带来的困扰和障碍,却较少有思考该怎么解决和突破的视角,而后者才是打破个人能力边界和成长困局的关键。
最近朋友圈多了几个写日更文章的同学,做一件事,能够坚持是好的,但无论做什么事,要想做到长久持续,获取即时的(或稍微延时的)正面反馈是关键。对写文章来说,这些正面反馈可能是更多的阅读量,或者读者的打赏,也或者是因为阅读量的提升接到了广告等等。没有正面反馈的事情,往往都无果而终。
有同学问,现在还适合做亚马逊吗?是的,今年的亚马逊卖家确实有点难,但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冰激凌哲学”。卖冰激凌,最好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想办法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做好营销,而如果能够在冬天生存下来,夏天到来时,你自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2021年,应该算是亚马逊卖家的“卖冰激凌的冬天”时刻了。
一段舒适的关系是,独立行走时也能够彼此惦记,即便对方不知,彼此关照对方时不是为了对方能够对应的给以回报,我的关照只是我自己的事情,是我愿意的,无论你的反应如何;一段关系的紧张和结束,则往往源于计较。人生就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遇到的每个人,经历过的每一件事,内心的每一次感动或者伤感,都是为了送我们到达更好的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
经常会提醒自己一句话:好问题自带答案。深度思考比努力更重要,而深度思考就是能够带出好问题的思考。 一、看问题的视角是正确且全面的,能够把自我融入或隔离,这需要试着培养“换位思考”的态度和习惯,甚至还需要培养“换人思考”的习惯。 “自我融入”是指思考问题的视角应该具有代入感,把自己带入到具体的场景中,自己是经历事情和承担结果的那个人,以这样的视角思考“自己会怎么做”的问题。 “自我隔离”是指如果自己已经身处其中且觉得面对的事情让自己乏力无解,不妨把自己暂时从场景中拉出来,设想这是别人的事,自己只是观察者,会看到什么,会怎么给以建议。 “换位思考”是指考虑并罗列出场景中的相关方相关人,然后假设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会怎样行动。比如我上课时经常建议的亚马逊卖家从选品到运营必须具备的“四个换位思考”视角--想消费者之所想,做竞争对手之所行,思考平台方的要求和期望,以及跳出自己看自己的“双我思维”,就是做“换位思考”的一个例证。 “换人思考”是在“换位思考”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是假设自己是某人,会怎么看待当下的事,以及会采取怎样的下一步行动。这里的“某人”可以是你身边的经验丰富、阅历广深、视野开阔的让自己内心崇拜和敬仰的人,也可以是自己心向往之且学习与追随的伟人们。假设遇到当前处境的是他们,他们会怎么做?这样的思考会带来出乎意料的答案。 刘润老师说过一句话:抽象的问题只能得到抽象的答案,具体的问题才能得到具体的答案。他还举例,有网友问我,如何打败百度,这就是抽象的问题,我给出的答案是,比百度做得更好。抽象的问题往往是以旁观者角色出发,站着说话不腰疼,与己无关也感触不深,甚至内心里就有“看你出糗”的私念,自然就得不出指导实践的建议和答案。问题具体是指能够把自己放在相关人的立场,能够想“小问题”,用一个个的“小问题”的解决来化解可能遭遇的大问题。
和大学刚毕业的亲戚家的妹妹聊天,我讲了自己关于职业规划的观点。
一个人的选择大概只有三条路:从政、从商、从学术,无论怎样的职业规划,大概率来说都在这三个范畴之内,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从一开始问自己的初心,然后在一个方向上持续的深度沉淀。
我18岁时获知这个观点,然后自我分析,从政非我个人喜好也缺少相关能力,从学术觉得太苦,清贫且乏味,也不是自己所求,于是选择了从商这条路,随后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围绕于此,读商业类的书籍,琢磨看到的小生意大生意的商业逻辑和技巧,然后自己创业,在创业的路上去实践自己的所学所思,虽然做得不算精彩,但一步步沉淀和积累中,走得也越来越轻松自在。
人生毕竟有限,既然我们无法做所有事,就做出选择,然后努力把一件事做到足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