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泛欧计划可能给卖家带来什么后果?
玩独立站4个月0成单,为什么选择独立站? 4个月前,我们对跨境电商的认识非常空白。4个月后,我们收获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当初小白的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就选择独立站呢? 作为对跨境电商给予期望、拿事实说话的小明哥我,并不想在网上搜罗、生搬硬套一些“别人家的理由”来应付读者。 那么,就让我来还原一下我们当时的思路。 1 擅长什么?
大家知道,跨境电商的体系非常复杂。从哪个入口切进去呢?这是个问题。
在本“0成单”系列的第一篇中,我大概讲述了我和小伙伴尝试独立站的始末,但并未向读者朋友提及选择独立站的理由。
事实上,在我们开始行动之前,就做了一个外贸电商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分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SWOT 分析。大概分析了近几年的跨境电商的趋势,也包括国内外环境、深圳资源优势等等。这些都相当于是外部环境。
先来看亚马逊的增长数据:
亚马逊连续多年以来都是一个上扬的态势。
加上这波肆掠的疫情影响,海外东南亚、中东、欧美国家会更加投入电商的基础建设,如物流、政策支持等。
诚如2003年的“非典”对国内电商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样,海外电商势必也会重演这一进程。从我们观察到的数据看,海外普通民众也日益被培养了线上消费的习惯。
再来看国内一些巨头的动态:
巨头如京东、抖音都已经在布局海外电商。传统小店如有赞也新成立了AllValue来支持独立站。
因此我们的外部环境总体结论是:跨境电商或还在风口,机会与挑战并存。
外部环境变化多端,短时间内我和小伙伴不具备那么高的信息量。所以,我们只能从自身出发,分析“内部环境”。
我们的“内容环境”非常简单,就是擅长写代码、擅长做出一款软件产品。因为长期浸泡在互联网企业,所观者,无不是互联网行业中的兴衰交替;所想者,无不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方法论”;所为者,无不是用户价值、数据增长。
然而,我们对如何做海外 Marketing 并不具备很多经验。
但这样的一个跛腿子,是走平台站,还是走独立站呢?
2 你会怎么选?
小明哥在这先摆明一个观点:
因亚马逊封店潮,由此鼓吹平台风险独立站是更佳出路而对独立站趋之若鹜的,均属冲动消费!
根据我的观察,我试着还原一下不同的职业角色对独立站可能的态度。
假如你是做互联网技术或者产品、运营出身,你可能自然会更倾向于独立站。独立站具备更强的互联网产品属性,更开放,更能激发你的好奇心和挑战欲。
假如你是主营业务在平台(如亚马逊、ebay等)的老板,你肯定想去独立站试一试水。你的货堆在海外仓,你不想只有单一的销售渠道。在平台之外,再建一个独立站的渠道,它关乎你的业务结构的稳健性。
假如你拥有(成一定规模、或规模还不小的)线下店铺,货源充足且丰富,你对零售上线(简单说就是+互联网)蠢蠢欲动。独立站势必是你的一个很好选择。
可见,如何选择平台,在小明哥看来,实际上有两个条件:了解自己,了解平台。
了解自己就是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自己具备的产品资源,自己是否拥有市场或者品牌积累。了解平台就是了解平台规则、平台用户群特征等等。
只有将它们匹配合适,才能令自己游刃有余。
3 为什么不是亚马逊?
做跨境,肯定绕不过亚马逊平台。对于一款老牌电商平台来讲,我们并不难理解其劣势所在:
1、操作简单,也意味着可操作的空间更狭窄
2、卖家巨多,价格战、产品同质化严重(这是最直接的认识)
3、老牌平台,平台红利势必越来越少
4、平台约束规则过多,受平台政策或规则变化的干扰比较大
5、难以沉淀自己的用户,难以掌握自己的品牌和客户
……
在我们刚刚有想法去了解跨境电商时,大概从4月份起,恰逢亚马逊封店潮席卷而来,据了解其开店名额都被限制……
当然,一个最直接的的原因,就是亚马逊开店直接成本太高,39.9$月租+15%抽佣(少数品类是8%),独立站(Shopify)开店 29$月租 + 0.5%~20%抽佣。
见多了互联网行业不同技术生态阵仗,就会明白,亚马逊和独立站比较起来,一个恰似 IOS 生态,一个像安卓生态。我认为,独立站更具开放性、更具潜力,有更多可能性。
基于这些宏大而粗浅的分析,小明哥和小伙伴大腿一拍:就搞独立站!
4 为什么是独立站?
对我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将一件商品卖给别人更让人兴奋的事了,卖出货的成就感,不亚于代码程序跑通、系统准时上线。
独立站更像是一把武器,驾驭的好就如虎添翼。
在互联网行业看来,电商独立站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私有的电子商城。拿Shopify和Allvalue来讲,它们的优势明显:
1、拥有自主权。独立站平台限制规则少,规则制定权基本在自己手上
2、产品选择灵活,可选范围远大于亚马逊,适合避开内卷
3、玩法多,比如多渠道引流,沉淀买家数据,进行私域流量运营
4、支持品牌化营销,树立品牌形象,建立产品护城河
5、独立站(技术)定制能力强,是一个开放的生态
此外,借助独立站的基础设施,业务试错、业务数字化,都是不错的选择。
特别是一些定制化的产品,比如 POD 模式,有自己特定的展示方式、特定的购买流程,这些显然都是平台难以实现的。
要是选择平台,你就不得不削足适履,去匹配平台的规则。
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可能性。
拥抱自由、主张开放向来都是互联网人的特质。独立站也能让我们自主探索更多的未知。
自信的小明哥和小伙伴们,正反比较,最终决定试试独立站。
5 我们想错了什么?
令人尴尬的是,4个月的折腾,订单数依然为 0。
(上一篇讲到的)相同的运作流程,如果是用在了亚马逊平台,会是怎样的成绩呢?——我回顾这些历程时,不禁在想:我们当初为什么轻视了亚马逊?
独立站的玩法多,但是咱并没玩;独立站宽松的产品约束,咱产品也没有太特别以至于触碰到了亚马逊的规则边界……我们做的尝试其实很普通,并没触碰到两类平台的边界,所以独立站这些所谓的“优势”,似乎并不切实际。
此外,对于“竞争剧烈”这一问题,小明哥认为有一个真相我们没有认清:流量密度。
独立站是开放的,面向整个互联网大海。亚马逊是封闭的,拥有自己的私域流量。
比较起来,选择独立站,似乎有更大可能。但是我们忽略了它们捕获流量的能力差异。
小明哥特地做了一张图,来对比它们圈定的流量的差异:
亚马逊好比是中间的大圆,流量密度更高;独立站则是圈定一些零星分散的流量。按相同体量(总SKU数)的单个店铺来算的话,谁承接的流量大呢?
答案很明显。
不妨拿出我们两个平台的后台数据——没有做任何 SEO 的亚马逊店铺(6SKU)和 Shopify 独立站店铺(100+SKU),可以看到访问量对比:
亚马逊单SKU 的获得的访问量比 Shopify独立站的单 SKU 访问量大得多,而且总体的转化率也独立站高不少——也就是流量质量会更高。
6 精彩后续
下一篇将是“0成单”系列的完结篇,届时小明哥将带读者朋友略观独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