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辞职做深漂,跨境电商让我从月薪5千到月薪5万
近期,一只新上市不久的股票火了,上市首日市值即达到千亿!这只股票便是“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其产品被称为“95后、00后的茅台”。
12月28日,新华社刊文指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盲盒经营模式,避免畸形发展。此外近日有网友爆料泡泡玛特盲盒涉嫌二次销售。
28日,泡泡玛特开盘大跌,盘中一度跌逾16%,截至收盘跌仍接近10%。最新市值1089亿港元,相比前一日蒸发近120亿港元。
泡泡玛特门店被曝二次销售,官方回应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在济南万象城的泡泡玛特门店,出现盲盒产品被拆封。
该网友称,其在泡泡玛特门店购买了三个盲盒,回家后发现上面封盒处均有黄色胶水,其中一盒里的卡片还有折痕,疑似属于二次销售。
该网友回到店里,发现店里的其他盲盒也存在这种情况。在网友发布的视频中,现场工作人员称,将开始内部调查此事,会弄清楚究竟是店员跟外边勾结、还是店员的个人行为,结果将及时对外公布。
随后,也有网友表示,曾在北京apm、北京颐堤港等地的泡泡玛特实体店里买到过类似二次销售产品。还有不少网友提到,更愿意在机器人商店或者网店买盲盒,原因是实体店的产品遭受暴力捏盒等人工干预的可能性很大。
所谓盲盒,就是不透明的盒子中,装着表情呆萌、设计时尚的人偶玩具或动漫剧中卡通形象,只有拆开包装后,才知道自己抽到的是哪一款玩偶。区别于普通玩偶,购买盲盒的乐趣在于神秘感。
或许中年人依然不理解,不过不要紧。90年代的小浣熊干脆面集卡还记得否?一个原理。
据了解,一套盲盒一般由12个“普通款”和1个“隐藏款”组成,获得后者的概率很低。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隐藏款”和“热卖款”的价格甚至高于原价十倍,这也就导致了店员们徇私舞弊的牟利行为。
举例说,原价59元的Molly胡桃夹子,其王子隐藏款在二手平台上被卖到了1350元,售价上涨22倍;原价59元的潘神,其圣诞隐藏款在二手平台上卖到了2350元,售价上涨39倍。
以往,能获得隐藏款的途径,一是运气绝佳,堪比中彩票,二是“端箱”。而如今这种拆盒后二次销售的“第三种途径”,显然破坏了盲盒的游戏规则。
12月24日凌晨,这位网友再次发布视频,表示已经收到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官方回复。经过监控确认,12月14日,泡泡玛特济南万象城店有5名店员自行拆开11个盲盒,随后买走了想要的。12月21日,公司与涉事的5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涉及的商品全部收回。
据中国证券报,12月25日下午,泡泡玛特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第一时间对济南万象城店进行调查。通过店铺监控,公司确认情况属实,5名员工存在违规操作。鉴于该行为已严重影响顾客消费体验和公司形象,12月21日,公司已与上述5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涉及商品已全部收回。该情况公司已经第一时间反馈给了消费者,并取得了消费者的谅解。公司启动后续整改措施,对门店服务流程的不完善之处进行改进。同时,已经开展了对各地门店的巡视并加强监管,欢迎粉丝、消费者继续监督。
股价开启暴跌模式,
新华社:“盲盒热”滋生畸形消费
12月11日上午,泡泡玛特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证券代码“9992”。上市首日高开超100%,报77.1港元/股,发行价为38.5港元/股,市值超过千亿港元。
12月24日收盘,泡泡玛特总市值达1208亿港元。出生于1987年的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及妻子杨涛持近49.8%股权,夫妻身家突破500亿港元。
12月28日,泡泡玛特股价忽然一改上市后的“风光行情”,开启暴跌模式,最低下探至72.05港元/股,相较其前一日收盘价86.2港元/股下跌16.4%。截至收盘跌幅9.92%。
招股说明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公司总营收8.18亿元,比上年同期的5.434亿元增长50.5%,净利润为1.41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1.13亿元增长24.7%。2017年至2019年期间,泡泡玛特营收分别为人民币1.58亿元、5.14亿元、16.83亿元,近三年的营收增幅分别高达80%、225%及227%。
Molly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许恋恋 摄
报告期内,泡泡玛特的一大部分收益来自Molly,2017年~2019年,Molly形象的泡泡玛特品牌产品的销售额分别占泡泡玛特品牌产品总收益的约89.4%、62.9%、32.9%。
在高市值和高业绩的背后,泡泡玛特能否撑起千亿市值、能否持续推出爆款IP形象也被市场关注。
12月25日,新华社发文《盒子里的期待——透视盲盒消费》,文中称,一个盲盒的售价在49元到79元人民币不等,也有上百元的。不少玩家表示,花几十元获取一个小快乐挺值得的。盲盒不仅成为一个经济现象,也反映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特别是“95后”一代的心理和生活状态。
惊喜和期待的背后,“盲盒热”所带来的上瘾和赌博心理也在滋生畸形消费,不少盲盒爱好者每月花费不菲,正所谓“一入盲盒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
对此专家建议,家长和老师应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消费观,避免误入消费圈套。同时,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盲盒经营模式,避免其畸形发展,给社会和青少年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对待烧钱的爱好,还是应当保持正确的消费观念。我们可以为快乐买单,但不该为冲动买单。”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韦文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