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好了,难关没过。
原本以为只是青铜,原来是一个王者。远程办公市场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必争之地,比如国内的钉钉和企业微信正展开激烈的竞争。它们能在市场上稳稳的立足跟背靠阿里、腾讯等巨头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在外国最受欢迎的视频会议软件Zoom。
在疫情爆发之后,Zoom频频上新闻,虽然不乏很多负面信息,依旧不影响它强势的表现。这家企业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草根”出身,竟然能在微软、谷歌、思科等巨头的眼皮底下创出一番天地。短短四个月,DAU(日活跃用户数量)从1000万到3亿,令所有互联网公司眼红的奇迹般增长,落到了视频会议公司Zoom头上。
2019年4月18日,Zoom在美国上市(股票代码ZM,不是ZOOM),当天股价暴涨70%,市值达到200亿美元。2020年刚过去不到3个多月,因为疫情影响Zoom的市值又翻了一倍,已经超过400亿美金。因为疫情,包括腾讯会议、阿里钉钉的视频会议、以及一些曾经默默无闻的视频工具一下子成为热门,也有一些创业公司开始立项视频会议相关产品。
互联网行业里最主流的视频会议产品还是Zoom
这次疫情期间,在尝试了所有带有完整工作流、具有更丰富场景的软件之后,大家都是切换到了Zoom。因为视频会议产品能够同时做到简单、好用和稳定这几个基本要求真的实在是太难了。
Zoom的移动端不差,但最完善的体验还是在PC端。主攻手机端是时代的政治正确,忽视PC是常态,但手机上的小屏幕很难用到文件共享,大家工作时候都是用PC。Zoom是因为PC端体验更好才得以如此迅速发展,而非移动端。
Zoom为何充满争议并且火遍全球?
Zoom一款音视频会议服务工具,就像是WhatsApp,极致简单、好用、稳定,还免费。但Zoom是To B(面向企业客户)的模式,免费非常有违常理,极少有人能够耐得住亏损不断烧钱。
Zoom解决了对手Webex的技术缺陷,甚至还给产品加上了美颜功能。Zoom的转折点发生在进入教育市场做定制服务后,这给Zoom带来了第一笔稳定收入,使得公司有信心去打其他烧钱的战役。但随着Webex和Google开源代码,以后不同产品的视频通话质量可能没有很大差别,可能大家都会采用嵌入式而非独立APP。更关键的一点是,Zoom只有屏幕共享和文件共享,没有自身的商务场景和工作流。
不过这些挑战都只是潜在风险。现实是Zoom在逐渐为美国的大公司和政府提供服务,在美国市场做到第一,现在开始进军亚太地区。如今Zoom已经初步具备了网络效应。
定位:极度专注,错位竞争
Zoom的定位很明确:打造极致的企业通讯云服务。极致在哪里?可以说也是核心壁垒:
高品质的音视频质量。由于“云+端”模式需要大量的算法处理丢包情况下,保证声音不丢字、视频流畅;
简单便捷的入会方式,打通跨企业间的连接。这也是当年Webex局限性之一。Webex原有软件信息孤岛的思路,让袁征看到了“协同”这个好的切入机会;
完善的解决方案。从中小企业客户,到大型企业客户,两者的诉求不同。但随着产品年复一年迭代,形成完善的产品矩阵,不断做加法,垒成了足够高的门槛。
拐点:趋势变化改变原有规则
外部大环境和趋势的变化,让原来不被看好的趋势或者无法完成的事情,成为可能。一旦这种趋势趋于成熟,带来的加速度非常大。
终端计算能力增强:移动设备能力每年都在成倍提升,2012年已经达到高清处理能力。这也意味着“重客户端,轻服务器”的模式可以跑通,客户端可以负责更多路音视频编解码工作,而服务器负责数据转发,计算能力要求会低几个数量级,同时可以支持更多的并发量,使得海量用户的云端SaaS服务变得可行。
4G网络的普及:音视频会议对带宽占用高,是除计算能力之外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4G提供20Mb/s的网络上下行,可以满足高清的通道要求。
自由办公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硅谷工程师喜欢自由办公模式,大家很可能不在同一个具体的办公地点。但是沟通作为基本的工作诉求往往是刚需。音视频会议在最大程度还原沟通体验的上占据绝对优势,人们需要邮件、IM,同样也需要视频会议。
SaaS快速发展:北美、欧洲市场对SaaS的认可程度、付费意愿已经偏向成熟,Salesforce已经是企业SaaS的典范。中国市场2014、2015年起步,依然在市场教育期。市场的成熟带来另外一个好处是人才的招聘和资本的认可。Zoom初始团队40人全部来自Cisco(收购的Webex)。
以上是音视频会议的行业拐点,对于Zoom而言,自身的拐点来自于为教育行业做定制服务,这个给Zoom提供了第一笔稳定收入,有能力以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和Zoom的产品优势抢夺传统公司的市场份额。
执行力:做正确的事情
如果一家公司的策略被另一家公司很轻易抄袭,并且成功了,那说明这个策略对于公司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策略转化成执行力才是重中之重,这需要很多年的积累。
云端模式,一开始就是烧钱。Zoom在2012年的第一个付费用户是斯坦福大学,当时产品都还没有正式的发布。后来美国顶尖的200所院校,90%以上都是Zoom的用户。在这点上,袁征是很聪明的商人。高校的学生毕业后,投入公司工作,依然会有使用Zoom的习惯,从大学到职场的B端用户顺利转化,不断地滚雪球。
Zoom在上市之前获得了多轮融资,包括获得Bill Tai的第一笔投资(也是Twitter、Tango的天使投资人);2013年获得高通投资的A轮600万美金和维港投资的B轮650万美金;2015年获得Emergence的C轮3000万美金;2017年获得红杉资本D轮1亿美金。
Zoom的公司文化一直强调“传递快乐Deliver Happiness”,客户高兴了,公司就可以活下来,公司活下来老板高兴、yue员工高兴,大家都会高兴。Zoom的价值观是“关心care”,包括有五层意思:关心社区、关心公司、关心客户、关心同事、关心自己。
疫情期间的闪耀表现,让业界仿佛看到又一个崛起的巨头。
随着疫情的全球性蔓延,意外成为了Zoom的东风。只是风太大,也让Zoom以往被忽视的隐患显露了出来。3月24日,Consumer Reports(《消费者报告》)发表文章称,Zoom会议并不私密,会议主持人可以不经参会者同意就泄露会议内容,当天Zoom的股价应声下跌15.28%。
此后坏消息接踵而来,陆续爆出Zoom不经用户允许向Facebook发送用户个人信息、参会时视频和麦克风被劫持、超50万Zoom账号在暗网上以白菜价交易等新闻。这些负面消息甚至让Zoom的最初付费用户——高校和教育机构也开始停用Zoom。
总体而言,这次Zoom安全风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账号密码太简单,容易被暴力试出纯数字密码;
二是用户数据在未经用户获授权时通过第三方SDK被泄露,比如iOS版的Zoom App就内嵌了Facebook的SDK;
三是创始人袁征的“在美华裔”身份引发了一些“阴谋论”声音,让部分用户对数据安全产生怀疑。
在安全问题让Zoom焦头烂额之际,线上会议市场整体体量的激增,也刺激了已有和潜在竞争者的追逐。比如袁征的老东家思科Webex Meeting,还有微软的Teams、Skype,就在Zoom陷于舆论风波时发布产品安全性的保证。
甚至Facebook、Google这样的巨头,也在狙击Zoom。
在国内市场Zoom也不容易,遇到的对手同样强劲,阿里巴巴的钉钉、腾讯会议等异军突起,压缩了Zoom的潜在市场。
长期来看,即使Zoom现在用户数量和营收还在增长,但未来并不乐观——在产品安全性受到质疑的同时,还要面对不断加剧的竞争。风口上的Zoom正处于内忧外患。
Zoom未来战略如何取胜?
Zoom总体给人一种“小而美”、“很佛系”的感觉,然而Zoom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希望像Facebook那样将职场与消费者联系起来,这将使Zoom比思科更大:“你只比我领先5英里,这没关系。我会跑得比你快,还是会赶上你的。这就像一场马拉松。”
但Zoom要实现其平台之路并不容易。目前来看,Zoom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近期发生的安全危机中,无暇顾及其他产品和功能升级。这将给竞争对手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来抢夺这个短期爆发的市场。
尤其是Facebook最近推出的Messenger Rooms,还在Facebook的WhatsApp上引入群组通话、Instagram上提供视频服务等;微软如果将Teams与Office 365进行捆绑销售并大规模营销,Zoom在遭受品牌形象受损后的市场进展将变得更加艰难。
在安全领域,谷歌、微软、阿里、腾讯等提供云服务的公司,都早在云安全领域做布局,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处理类似危机也较容易,而Zoom过去在安全领域并未有多少投入,并不能快速处理现在面对的危机。
此外,Zoom本身的特点就是解决视频会议的需求,用完即走,工具属性强、社交属性弱。用户对平台使用的场景过于单一,容易被社交场景属性更强的产品抢走用户。
Zoom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试图打造一个应用市场(Marketplace)来弥补应用单一的问题,比如接入其他用于营销、数据统计类产品;同时Zoom也将自己集成到其他大的企业服务平台,比如Salesforce、Slack等。
对于被巨头环伺、深陷数据危机的Zoom,留给它的时间可能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