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连情报局 | WishPost的铁路运输方案;亚马逊停止向公众售卖N95口罩
纽约时报报道,当地时间4月2日,软银宣布不再收购WeWork价值30亿美元的股份。两周前,软银就曾提出要退出股票收购,部分是基于政府对于WeWork的调查结果。盛极一时的WeWork再次遇到重大危机。 共 享 办 公 模 式 WeWork成立于2011年,成立之初是主要是为纽约市的创业人士提供服务,随后将业务扩展到美国的其他多个城市,以及欧洲等市场。Crunchbase上介绍WeWork是“一家为技术创业公司或其他公司提供共享办公场地及其他服务的商业地产企业”。 WeWork的服务本质上是房屋租赁服务,一方面牵线房主或场地主,另一方面努力寻找租户,不同的是,WeWork的租赁对象是办公人员,出租的是办公场地。WeWork也在提升它的科技性,除了简单的租赁场地之外,还为客户提供云计算、培训等商业服务,另外,企业也可以定制办公环境,由WeWork设计打造。 软 银 的 巨 额 投 入 早在2016年的A轮融资中,WeWork的估值就达到了160亿美元。2017年起,软银多次向WeWork提供资金。2017年3月,WeWork获3亿美元软银投资;7月,软银和弘毅投资设立中国WeWork,注资5亿美元;8月,软银大手笔投资44亿美元;2018年8月和11月,软银两次投资金额分别为10亿美元、30亿美元,此时,WeWork的估值已经达到450亿美元,仅次于Uber;2019年年初WeWork获软银60亿美元投资,估值达到峰值470亿美元。至此,软银在WeWork上的投资已逾150亿美元。 尽管2018年亏损19亿美元、2019年上半年烧掉23.6亿美元,WeWork的估值都居高不下。然而,2019年8月,WeWork向美国证监会提交IPO招股书,计划于最早9月份上市,随之而来的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审计,开启了WeWork泡沫破裂之路。仅仅两月时间,WeWork估值就跌至80亿美元。但软银不改对WeWork的信心,10约下旬为其提供救助方案,并获得了控制权,代价是用10亿美元作为原CEO Adam Neumann的“遣散费”,同时承诺加快对WeWork的15美元投资,并从包括Neumann在内的WeWork其它投资人手中回购30亿美元的股权。 用一笔不菲的费用换来了控制权之后,软银将WeWork改名为WeCompany,但并没有扭转局势。2019年11月,纽约州总检察长对WeWork发起调查,调查的核心问题是Neumann是否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为自己牟利。虽然Neumann离开了董事会,但这次调查成为了软银最终放弃收购30亿美元股份的一部分原因。 加之今年新春新冠疫情的爆发,近几周来,全球各地相继进入居家隔离状态,停工停产,办公场所的需求急剧下降,WeWork的办公楼几乎空无一人,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其办公地点的需求产生了质疑。 对于WeWork来说,只有软银完成此次收购,它才能获得价值11亿美元的债务融资,但是在软银方面,原计划从三菱UFJ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和瑞穗金融集团处获得这用于融资的30亿美元,但由于贷款数额已达到三大银行的内部贷款限额,拿不到资金,收购计划只能搁浅。 作为WeWork一直以来的坚强后盾,软银此次停止收购将成为WeWork的一大重创。今年2月,WeWork曾称要在4年内实现超1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目标,目前看来,也许有一定难度。 共享办公场所的模式并不是新鲜模式,只是房产租赁行业中的一个细分市场,缩小了受众群体,比传统租赁更加精细化,但是如果不能提升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会比传统场地租赁回报率高。说到底盈利才是硬道理,连续多年的巨额亏损,仅仅靠资本救场就不可持续的。即使能够熬过这个寒冬,WeWork或许也得重新审视一下以往的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