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奥特曼”玩具拍短视频,也算侵权吗?
对于跨境电商的产品工作来说,具体剖析下来就是“细化人家为什么卖的这么好?”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有很多需要发散的想象空间。
怎么看待一个正在热卖的产品呢?
热卖产品离不开三架马车
“7分产品,3分运营”,一个好的产品给到基础的运营者,也能买的不错。一个差的产品,交给一个高阶运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一个好的产品对运营和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亚马逊的产品路线可以分为四类:
垂直品类的精品运营、泛供应链精品运营、精铺货模式、泛铺货模式,今天我们只讨论精品运营!
很明显,走品牌化长期主义营销的卖家都会按照这条路做长久的发展。但对于亚马逊平台的卖家来说,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容易。
垂直品类精品对供应链的要求比较高,是一个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模式,供应链渗透多深,你的竞争力就有多大。供应链的过渡对销量有更多的要求,能在品类中沉淀下来,甚至脱颖而出将会是你成功的关键。
整个供应链变成资源池,帮助你去开拓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外观以及在成本上做cost down。亚马逊平台垂直品类的运营可以更快的摸索出整个品类的营销思路,便于后面在这个垂直品类进行快速复制与扩张。
最后,觉得整个品类太小,建议可以进行横向的扩充品类,比如自己的大类是电子的,就往电子类目去横向扩张。
做亚马逊都想走垂直精品路线,但是现在确实有难度,一开始不建议亚新手卖家去走垂直路线的。
因为各个品类都有卖家渗透,存在的都是竞争,对市场需求评估不太了解,对产品也不熟悉,市场竞争分析不够的现状下。太过局限于单类目的产品,缺少对产品的嗅觉,容易踩坑,怀疑市场,怀疑自己的能力等。
所以,在垂直类目没有找准营销方法之前,应该进行广泛的选品历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熟悉平台上不同类目产品的不同销售情况。熟能生巧,基于对无数个产品的接触和了解,才能更好的发现感兴趣的产品并且有市场潜力。避免亏损周期长而影响整个销售团队的信心以及老板的决心。
不限制品类,重产品开发,更重视线上的数据调研,对产品的开发要求比较高。
尽量选择采购比在25%以内,上限也不要超过30%,比较容易盈利,对团队搭建和团队信心建立比较好,可以快速形成自己的基本盘;采购量缩小,运营可以流程化;
有更多的品类运营经验,转垂直品类精品运营成功率才会变高,因为有基本盘支撑。
泛精品问题就在于泛,你没法去积累资源,一没供应链优势,二没客户需求优势,三没产品认知优势,每天忙忙碌碌都是在找产品,类似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除了能学会使用找货平台外,估计就是营销能力。
供应商会比较繁杂,因此很难形成供应链的优势,下单计划需要做得更加细致。到这,我们先想好自己公司的优势以及劣势,发挥自己的优势,补充自己的劣势,决胜于亚马逊这个跨境战场
最后,到底模式选择的落地方向应该在哪里呢?其实大家可以从盈利做起,结合自己公司团队的优劣势,先有利润,才有发展,选一种快速盈利的方式,然后再进行过渡,这才是一种好的选择。
①、供应商分析: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供应商各有优劣,价格优势:华南区>华东区;
②、选品渠道分析:
方向 | 渠道 | 产品特点 | |
店铺产品越聚焦,专业度越高 | 注意事项 | ||
线下 | 线下展会、工厂推荐、自己开模和工厂合作 | 工厂营业额/工厂规范程度/老板对行业的理解/转型的需求/支持力度 | |
线上 | 1688国际站平台、环球资源网,跨境专供的热销榜、飙升榜,选择新鲜、奇特的产品; 亚马逊平台五大榜单; 国外众筹网站及其他网站; | 尽量找工厂,避免贸易商 | |
仅供参考 | |||
其他 | 选品软件,站外选品(facebook,ins) |
③、新品开发思路:
④、利润空间的把控:采购占比,采购成本/售价,基准线是33%,建议往30%上去靠,如果是泛供应链精品,尽量控制在30%以内,采购占比越低,营销空间越大,更容易获取利润。
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其实是无法直观看到新品流程结算,无法及时监控全流程和运营阶段的,这样一来,不仅人力成本受到了影响、时间成本也浪费了很多。但类似积加ERP这样的SaaS管理系统,就可以用大数据深度挖掘、一目了然的自身优势,解决上面提到的所有这些问题。
积加ERP供应链版块可贯穿管理整个新品流程,新品开发所处阶段清晰明了,高效跟踪部门协作,提升执行力。新品上架运营跟踪,高效复盘新品运营阶段,沉淀产品模型,可高效迭代。
以为就这样就完了吗?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