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和亚马逊的运营推广原理区别——10+年独立站5+年亚马逊运营经验分享
本文为"老魏聊电商"系列第1275篇原创文章,如需转载,烦请注明来源"赢商荟-老魏",深表感谢。
谈一谈爆款打造这个话题。
我在前边的多篇文章中都反复谈及“螺旋式爆款打造法”,核心就是用低价激活销量,拉升Listing的权重和排名,随着BSR排名的上升,逐步提价,当排名进入高位,价格也到了自己预期的价格,从而确保持续稳定的盈利。
这套方法是多年运营经验摸索总结的结果,也曾和多个淘宝天猫的卖家交流,他们的答复是,国内电商平台也是这般玩的,只不过我们没有这么个叫法而已。
殊途同归。虽然国内国外电商平台不同,但运营的逻辑却是相通的。
但为什么还有很多卖家却尝试试用此方法然后失败了呢?
原因很简单,不够狠。
我在线下上课的课件中,特意写着三个字:逆人性。
什么是人性?
做生意就是要盈利,所以,每一笔生意我都要冲着盈利而去,至少的,亏本的生意坚决不做!这就是大多数卖家内心的认知。
那么逆人性呢?
别人不舍得亏,但如果我能够评估出结果,我可以阶段性的牺牲利润,可以阶段性的亏损。
亏损很痛,所以大多数人不舍得干,也不敢干,所以才给了少数这么做的人一个逆袭凸起的机会。
试想,作为一个新手卖家,没多少钱,也没多少资源,运营的技能也不高,你凭什么在运营上有突破?
发布了产品,然后就坐等订单?坐等订单的卖家很多,最后都失望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告别了亚马逊,而且他们还得出来结论,亚马逊不好玩,因为自己发布了那么多产品却几乎没有订单就是明证。
当然,还有一些卖家,凭着一股猛劲,狠烧广告,然后就有单了,少许的兴奋之后,慢慢的发现不对劲。为什么?因为销售收入还抵不上广告费用。最后呢?把失败归结于竞争激烈、广告费太高、选品失误等等,要么像小猴子一样去掰下一个玉米,要么把自己打工几年辛苦挣得的那点钱耗尽在广告费上后,落寞的重新去找工作了。
如果说发布产品坐等订单的卖家做不好是由于不作为,那猛烧广告把自己烧死的卖家则属于乱作为。
在给学员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反复强调,要想运营取得盈利:
一定要小成本试错;
一定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
前边两个“一定”不用解释了,作为卖家,换位思考该怎样呢?
要学会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去考虑 要学会站在竞争对手的立场上去考虑 要学会站在平台的立场上去考虑
如果缺少了对这三者的考虑,你的思考就狭隘了,思考狭隘就有局限性,有局限性就有盲点,而盲点往往会导致致命的结果。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考虑,消费者的关切是什么?价格便宜实惠呀。
我经常说,全世界的消费者都有两个共同的爱好,一个是捡便宜,一个是占便宜,无数公司都是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而发展起来成为王者的,比如沃尔玛,优衣库等等。所以,螺旋式打法的起初阶段,就是用低价紧扣消费者的关切,因为价格的吸引,消费者下单了,用行动为你投了票。
投了什么票?
订单可以推高Listing在系统中的权重和BSR排名,Listing权重上升,系统给你分配更大的权重,BSR排名上升,系统给你分配更多的流量和流量入口,这才是我们低价的意义。当然,低价可以带来更高的转化率,也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也可以在后台数据得到验证的数据,比如,我的一款产品,凭借低价把排名推到了Top 10,Listing排名稳定,产品持续盈利,转化率还高达50%,这种转化率,同行卖家看不到,但也应对不了。
无论是对转化率的考虑、权重的考虑,还是对BSR排名的考虑,Listing流量和流量入口的考虑,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对平台的考虑。
对竞争对手的考虑该是什么呢?
竞争对手的Listing的优劣之处,竞争对手的广告逻辑,竞争对手的价格背后所透露的诉求和追求等等,如果你能够天天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分析竞争对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你的视线,对竞争对手越熟悉,你就越容易知道什么样的打造方法更好,竞争对手那么努力的往前奔跑,如果你总沉浸在自己身上,那才是对竞争对手的努力的辜负,这就是我为什么总是苦口婆心的强调“竞争对手才是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什么是全局思维?
当你学会了换位思考,当你看懂了平台的逻辑,揣摩明白了消费者的心理,也研究透了竞争对手们的一举一动及其背后的意图,你自然就具备了运营的全局思维。
说句题外话,晚上和卖家聊天,卖家说,做亚马逊我就服你,你文章中写的简直就是真理,我在运营中都一一遇到并应验了,我回复,那都是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呀!
不过,内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小骄傲。
有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