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赛事官方合作名表Tag Heuer泰格豪雅委托GBC开启维权之旅!卖家赶快来自查!
Product 产品名称:
我会重新确认名称,例如Melamine Powder 99.3%
Price价格:
FOB价格或者是CIF价格。
Period Of Validity 价格有效期:
客户能够掌握时间,也为以后的跟踪埋下伏笔。还有就是如果有了有效期,客户出了有效期还不下单,就说明至少这次没有合作的可能了,你也不用那么煎熬的等待了。
Payment Method 付款条件:
付款条件是一种成本,如何影响客户的决定呢?
Package包装情况:
这个因素用来同行比较,或者跟当地产品比较
Period Of shippment 交货期
Parameters Of Goods 主要的质量参数,或者产品等级:
这个也是对价格的一个设定,如果不表明这个条件,客户提出用低等品的价格成交优等品,你接吗?
Advantage 优点:
样板工程,独特优势,亮点相关……这部分是为了突出我们产品的特性,即便价格稍高也能让客户不至于第一个我把我们淘汰。
但其实,在其他条件都还没谈的时候,客户一说价格,就给他降价,会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例如:
1、让客户怀疑报价有水分,认为你的产品不值那么多钱。
2、使谈判的重点完全转移到了价格之上。既然开了头,客户就知道你会降价,那么客户这个时候思考,就全是怎么让你给他更多优惠。
3、使谈判由主动变成被动。谈判的核心就是双方牵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看过警匪片,双方谈判交换人质,往往都是以一换一。
1
还是以我们提到的那个警匪片为例,若敌方又出现一个人,两个人用枪指着我们,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得让步。
比如客户拿着其他供应商的价格告诉我们,对方的价格是$2,而你们的$2.2太高了。当我们分析了客户,发现确实,这个$2.2是太高了。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降价,否则就会被客户淘汰了。
2
这个时候就有人问:“那我可不可以建议这个客户采购一个柜吗?也就是从5000kg的订单增加到10吨,那这样FCL产品涨价幅度更低,目的港费用也少,而且船是直达的”。不少外贸人就是这样的,看着别人都接大单,想到降价与数量挂钩,就想一蹴而就。
建议不要这样做,因为,就像你去买房子,原本的预算是500万,你看上一套560万的房子,你要求售楼部给你打折,售楼部说,500万的房子没办法降价,但如果,你买1000万的房子,就可以打折,降价60万,但这远远超过了你的预算和承受能力,你会毫不犹疑放弃购买这套房子,所以这样的销售方式最终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要降价,要使数量和付款方式挂钩,那么,数量和付款方式是客户能够接受的,若是差距太大,超过了客户的承受能力,这样的提议就失去了意义。当然本身实力较强的客户可以试一试,或许有一些客户能接受。如果他没有表态,就说明这种提升数量的方式,他不能接受。这就像公司给员工制定业绩目标时,本来这个员工一年能完成1000万的销售额,你今年给他定3000万销售额,对他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失去了信心和动力,直接选择放弃目标。但如果你给他定1300万的业绩目标,那么他只要努力加把劲儿,就能完成目标,就能拿到奖金,就会在平时很拼命。
从付款方式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可以采用阶梯式,如果客户付款方式能够从30%定金变成50%定金,那么你们可以给他一个相对优惠的价格。如果从30%定金变成60%定金,那么你们给他一个更加优惠的价格。从30%变成全款支付,那么可以给他一个最优惠的价格或者附加服务。这样客户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付款就会更多。
3
若是轻易就能令客户满意,那么商务谈判就太容易了,我们也不会为此头疼了。我们常常会遇到客户在砍价的过程中,会提出了一次降价又提出了一次降价,但怎么降价都他不满意的情况。
面对这种得寸进尺、步步紧逼的客户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慌张,有些客户就是没有订单的时候试一试,探探底价,他没有订单就胡乱砍价,这种情况很多,客户在订单还没落实的时候就砍价,砍了价格后,价格没谈拢,客户就失踪了,也就是大部分外贸谈判中大部分外商会用的招数,主动联系后也没有回音,但是我们的价格确实又不能再降了大家都觉得这个客户无望了。但过了几个星期,这个客户又回来了,问我们价格多少,能便宜吗?当时价格并没有变动,于是我们又把那个价格报给他了,这次,他居然下单了。
不少客户就是这样,有了一个报价,然后用这个价格去跟他的买家谈价,当他拿到订单的时候,虽然我们之前报的价格他已经接受,他也跟他的客户谈好了,但是还会想再砍一刀,之后再确定订单。
当然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假如客户是有几家比较,几家价格差不多,那么客户下单之前询问我们是做最后一轮的比较,我们没有降到他想要的价格,或者没有降价,其他有一家降价,那么就会下单到别家。
所以一般会采用一种稳妥的方式,价格确实达不到客户要求的,那么就再象征性的降价一点点。
接受晚了,客户已经跟其他的供应商达成协议
客户只是来打听价格,确认了价格好压原有供应商的价格
问价格只是做样子给老板看,其中有潜规则
客户只是转达意见,自己并没有决定权
其他的可能性也有,例如,同行套价格,这种方式难以判断,尤其是当对方设置的很精密,找不到破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