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距离印度电商新规不到10天,印度各大电商卖家开始疯狂甩货!
不论是出于平台规范行业秩序或是卖家进阶所需,近几年,有关品牌化、合规化的这些关键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可也就是这烂熟于心的6个字,即便到了2019年,其遗留的市场乱象也着实刺伤了一批卖家。
近日,有箱包卖家Thomas向雨果网反馈:“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平台在售的几款产品,屡次遭受‘白牌’厂商抄袭款式,恶意以远低于行业水准的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这在导致我们客户流失的同时,行业市场也是乱象丛生,市场慢慢的就‘烂’了。”
产品同质化、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区别于此前产品非品牌化、无牌子的厂商,现阶段外贸行业中也有很多人把无牌子的“水货”生产厂商也叫做白牌厂商,其生产的产品被称为白牌或者白牌产品。这些白牌厂商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在于赚一波快钱,通常是由家庭式的小作坊以抄袭、模仿或同质化产品为主,在平台上开店销售。
据了解,一般情况下普通品牌箱包的单价以30美元-50美元不等,同类型产品,白牌的销售价格通常为15美元-17美元不等,甚至可以更低。取最高的单价、折合人民币(汇率暂且固定为6.7)来看,白牌一单产品的收入约为114元;另据物流服务商介绍,0.1公斤跨境背包的邮费大概是10元,白牌背包因质量较次的原因,重量基本在0.8公斤左右,大概需要的运费成本为80元;抵扣物流之后的收入为34元,这还不包括其他支出和杂费成本。
“不妨想象一下,34元,除去运营人员的支出,真正投入到生产环节的成本支出又有多少呢?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十分堪忧。”
价格战在跨境电商行业潜行已久,从一定维度上来看,价格战不是卖家想参与就参与,想不参与就不参与的事情。鞋类卖家Gary向雨果网坦言,“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即便是渡过了行业所谓的‘洗牌年’,其实价格战还是真实存在的。同类型卖家,消费者在平台搜索结果显示中,基本上会选择低价购买,那部分价格比我们低的卖家,就已经给我们造成大量的客户流失了。可是能有什么急救的方法吗?我们也只能降价,且他们赚了一波快钱后离开了,却拉低了行业整体的利润营收,很多卖家被搞得无所适从。”
对此,Thomas也表示白牌厂商的作案流窜性非常强,通常情况下抄袭一款产品在不贴牌的情况下,上线卖半月、最多3个月赚几桶金后,便会切换其他品牌、其他款式产品进行售卖。
卖家Lee也表示,“不比国内电商10元、20元的差价,跨境电商10美元的单价,差的就是67元人民币的距离;一方面平台对这部分美元标价的低价商品不易觉察,即便监管部门发现了也会因产品被替换下线,难以取证惩处;另一方面,平台或许出于佣金和扩大卖家基数的角度考虑,往往对这部分卖家持观望态度,做出与品牌化背道而驰的事情。”
其实从2018年年末开始,受经济形势的变动影响,已有部分制造厂商和跨境电商供应链商家进行了调价。业内人士表示,“以采购的合作工厂来看,2018年10月份开始,我们运动鞋采购成本每单可以节省1-3元,3C类的采购成本可以节省3-5元,可也有部分产品出现不降反涨价的情况。涨价的产品,多半是品牌化和产品质量过硬、市场供不应求、很难被替代及超越的产品。”
以低价迎合行业经济形势和市场供需变动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带有报复性、恶意竞争的价格战,只会给整个行业卖家的利润带来不利影响,绝非长久之计。
对此,Thomas也发表了他的看法及观点:一定程度上来看,海外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不及中国卖家,且购买行为发生后,实际上他们无法比对低价产品与真正优质产品的区别;久而久之,价格战的竞争下,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的“偷工减料”对中国制造商品的口碑也有所影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另外,以鞋服、箱包等非科技型产品来看,现阶段这类型产品抄袭的成本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且即便原创者花钱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保护、维权的难度大,侵权纠纷也防不胜防。
鉴于此,雨果网也从其他卖家方面了解到,截至目前,已经入驻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卖家多数都有自主品牌,而部分“滥竽充数”的白牌厂商,从品牌卖家那里“揩油”的利润比正牌卖家还高。有卖家爆料称:“我们辛辛苦苦花钱、找渠道,终于是把品牌打出去了,可白牌商品却坐收渔翁之利,销量比我们好,GMV还比我们高。”另有卖家坦言:“去年开始,各大跨境电商平台流量红利逐渐消失,推广成本越来越高,大家都在投广告,都在推品牌。出乎意料的是,白牌卖家不花一分钱,轻轻松松靠低价取胜。”
“一个企业在趋势下活半年、一年的容易,一个企业该思考如何就一个行业进行深耕,活个十年那就很难了。我们做跨境电商不是为了一时之利,孵化品牌耕植品牌化的目的,在于长远的发展。长久以来,我们也困于品牌化之后的二度转型,该思考如何针对不同国家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采取相应的举措:例如我们也学习其他卖家,尝试开发一些固定价位的产品,迎合不同阶层购买力的消费群体;持续优化,降低产品重量以降低物流成本;探索海外仓等多元化渠道,缩减跨境成本支出等等……而目前这个转型尚处于摸索期,难有较大进展。”Lee坦言。
对此,有业内人士总结道,“一方面,平台群策群力整顿品牌化的过程中,切忌忽略末端卖家‘钻空子’的行为,对不规范行为应公平公开、一锅端;另一方面,当跨境电商行业正式步入品牌化之后,随着新兴平台和国家市场的崛起,如何保证平台资源和渠道的分配,维持卖家的投入产出比,也是平台需要思考的方向;最后一点,品牌化道路是卖家一定需要坚持的,可品牌化之后的进阶方向或者防患打法,是需要不同卖家自己去摸索和探讨的。”
◎文/雨果网 钟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