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选择这样做!
最近,全球数字经济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网民规模超过8亿,印度超过5亿,两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之和已经超过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7个成员国的用户总量。全球人均每天上网时间为5.9个小时,但中国与印度的用户上网时长不止于此。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略低于60%,普及率最低的印度甚至还不到25%,两国均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两个巨大的新兴数字化市场固然是极具吸引力的,但对于想要在两国进行投资的国际实体和国家而言,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我们的数字化发展指数报告(DEI)显示,中印两国网络系统的全面部署和采用仍在发展之中。我们的DEI研究将中国和印度都归类为“突破性”国家,因为他们有着强劲的数字增长。据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一项报告,中国有7.83亿智能手机用户,至2017年1月移动支付平台注册用户数量达4.69亿,中国亦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印度有望在2020年前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体,预计其数字经济将在2025年从今天的4,130亿美元猛增至1万亿美元。 两大门槛 然而,中国和印度都对国外企业设置了门槛。这两个市场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由于政府限制,中国对国际市场大多不开放,而印度在技术上对商业开放。美国的顶尖企业正大举投资印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有有此意。当然,印度也存在着一些不易察觉的障碍,下面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01 首先就是语言障碍,一个企业要想进入印度市场或在这里发展都需要解决这一障碍。印度有7亿民众受过教育,但只有不到1亿人懂英语。印度有32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有100多万使用者。而在中国,大多数人都能听懂普通话。因为各类语言的存在,印度90%的注册出版社没有官方网站,95%的音像资源使用的是当地语言。因此,要想真正打入印度市场,至少要懂5种语言。 02 除此之外,印度也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国的保护主义政策是透明的,但印度的保护主义政策是以各种监管条例和繁文缛节的形式出现的。例如,印度政府最近制定了一项电商政策,印度央行也发布了一项条令,皆旨在禁止国外电商网站存储用户的数据。许多国际企业认为这一政策有利于印度本土数字化企业的发展。并且印度也效仿中国,认定网站强制存储用户的数据为一项敏感行为。 少数在中国发展得风生水起的国际企业借助灵活的、高风险的、精确的、甚至是带有争议性的战略打破了贸易壁垒。像谷歌、Facebook这样的公司也一直都在努力适应政府政策从而进驻中国市场。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也在“因地制宜”调整战略,打入印度市场。为了克服语言障碍,谷歌大力投资翻译APP和人工智能的多语发布平台;亚马逊也计划在印度建立类似平台。即使做出诸多努力,这些巨头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发力数字经济 两国政府都参与了有关数字经济和公民数据的工作。众所周知,中国政府有意在数字化时代一展宏图。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中国资深问题研究员Adam Segal认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旨在建立一个‘坚不可摧’的网络防御系统,让中国在互联网领域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培养更多世界一流的互联网公司,引领全球互联网技术。2017年7月,中国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要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方向的领导者。 作出这一规划后,中国政府与中国科技公司进行合作,正在建立一个中国公民综合数据库。收集的数据将用于建立一个社会信用体系,预计在2020年前完成。基于这些数据,每个人“社会信用评分”高低关系到他们可获得哪些服务,如无定金租公寓、预订机票、预约政府服务等。阿里巴巴借助旗下蚂蚁金融经营的芝麻信贷,腾讯则借助男女老少都在用的微信建立了巨大的用户数据储存库。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推出新型服务,识别用户信誉等关键属性。他们还在政府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数据和算法。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实现公民监督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目标,而且可以推动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也在其数字经济上有着雄心壮志。相较于中国,印度一直侧重于低成本获取数字工具,创建一个开放且可共同操作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印度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数字印度”计划,涵盖了高速宽带、电子治理、数字扫盲等领域。它还计划与公共机构和私企合作,在整个印度建立100个“智能城市”。 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有一个公民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旨在建立一种普遍接受的网络身份识别形式,如果印度公民在其他国家因缺乏关键文件而不能享受某些服务的话,这个数据库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印度科技巨头 Infosys联合创始人Nandan Nilekani是这项倡议的提出者,他表示他的初心是“提供用户所需的合法技术工具,这样他们也能获得自己的相关数据。” 在Nilekani 的倡议下,Aadhaar系统应运而生,此系统录入了印度12亿公民的数据。India Stack是印度在Aadhaar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数字化系统,允许任何企业,不论国企还是私企,给拥有网上数字身份信息的公民提供服务。 中国和印度选择不同的道路来发展数字经济,但两国的数字市场都是在政府制定框架,公私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国家级的数据库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如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否会导致公民数据受到监控?此外,在中国面部识别技术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人们担心他们的隐私会暴露,也在思考政府的“手”是否伸得过长? 在印度,要获取移动通信、银行服务、机票预订以及政府事务办理这样的私人服务,必须通过 Aadhaar,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消费者隐私的担忧。事实证明,Aadhaar数据库本身并不安全,人们既担心商业滥用数据,也担心政府监视公民。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接受了在数据库中增加面部识别的提议。在受到法律质疑后,印度重新审查了Aadhaar。最后,印度最高法院裁定,虽然Aadhaar身份证制度在宪法上是有效的,并且是在政府的授权下建立的,但它禁止被授权用于私人服务,这也使得公司更难对其客户进行身份认证。 如果企业想在中印政府积极塑造的数字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话,就得做好充分准备。他们还得应对一些棘手的隐私问题。在中国,相关规则是透明的,而在印度,规则可能会随着政治的更替、法律的质疑以及民众的舆论而改变。 中国VS印度 全球中产阶级增长离不开中印两国的巨大贡献。目前,中国在主要经济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要想达到中国的GDP增长量,印度需要高达40%的增长率。但还有其他衡量标准表明,印度有机会缩小差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布鲁金斯的数据显示,印度的中产阶级规模(按2011年购买力均价标准,定义为每天收入在11至110美元的人)预计在2030年将超过中国。2018年,印度第一季度保持了7.7%的高增长率,仍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一些人甚至认为,从长远来看,印度的人口优势和民主政治制度将可以使其与中国并驾齐驱。 数字化发展指数报告(DEI)的60个国家中,中国排在第36位,印度排在第53位。中印双方在经济上的差距是有可能缩小的,那两国数字经济之间的差距能否缩小?印度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达到中国目前的数字发展水平?哪些关键性的驱动因素可以帮助加快这一进程?印度能否缩小差距?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那些不愿意与中国的高贸易壁垒作斗争,转而投入印度市场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赶超中国,印度应该怎么做? 如果印度做到了以下三点,将有机会赶超中国的数字化发展水平。 第一,如果印度保持像中国这样的发展势头,到2029年将达到中国目前的数字化发展水平。 第二,如果印度能在下列几个驱动因素中实现3%的年增长率,到2022年就能达到中国目前的数字化水平。这些因素包括: 实体基础设施、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政策支持、数字接入、数字货币以及数字支付平台的使用、国家对研发的投资、多元化数字融合、商业领域数字化的渗透、发展移动互利网技术。 第三,如果印度能够实现以下增长率的组合,到2024年也将有机会达到中国目前的数字发展状态。 多元化数字融合的年增长率为18% 实体基础设施的年增长率为3% 国家研发投资的年增长率为3% 数字接入可用性增长率为1% 以上信息表明印度是可以缩小与中国之间的差距的。如果国际技术公司和投资者能够进入印度数字经济市场,并能影响国家政策的话,这也将有助于印度追赶中国,甚至还可能赶上中国。对于企业、创新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不仅要了解中印两国间的差异还要意识到两者的融合潜力,这样他们才能做出最明智的战略选择,才能从这两个巨大的数字经济市场上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