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了,亚马逊发布2大革新政策,召回流失的中国卖家!
2022年,在亚马逊一系列的“骚”操作下,逼走了大部分的中国卖家,面对亚马逊的日趋严格的平台管控和零零碎碎的涨价,让不少卖家不堪重负,陆续退出亚马逊舞台。
有数据显示,在2022年亚马逊平台的卖家占比从50%下降至40%,下降幅度超10%。
2022年亚马逊堪称“水逆”的一年,不仅开年连续两个季度亏损,市值跌幅更是高达33%,结束了七年看涨的辉煌历史。
与此同时,供应链压力、通货膨胀、运营成本的大幅上升,也让亚马逊将不断增长的成本,陆续转嫁给第三方卖家,成为了中国卖家流失的导火索。
先跟随小马的脚步盘点下亚马逊在2022年都将哪些成本转嫁给了第三方卖家。
No.1
桩桩件件把中国卖家逼向墙角
退无可退
1
3月12号亚马逊上调
多条物流(MCF)服务费用
因为疫情带来的挑战,决定提高公司旗下的多条物流服务的费用。
调整后,标准尺码的物品会加收100%的附加费,有一些超大尺码的物品会加收200%的附加费。
2
亚马逊强制移除卖家的陈旧库存
自2022年4月15日起,除非卖家取消自动移除功能,否则将自动移除运营中心存放超过365天且需支付长期仓储费的商品,以及连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未售出且在运营中心存放已超过180天的ASIN商品。
3
7月份亚马逊仓储费暴涨
远远超出卖家接受范围
临近下半年旺季,很多卖家会提前申请库容,但在7月份后,很多卖家收到警告邮件“提醒超额”,有的卖家为此多被收取了5-6倍的仓储费。
益智玩具商Viahart的首席执行官Molson Hart在Twitter上说:过去一年内,向亚马逊公司支付了近400万美元的仓储费,我们在亚马逊平台上销售商品近10余年,此番莫名提醒超额,不知道是不是变相限制我的销售额?
4
FBA费用两年内暴涨30%
自2020年以来,亚马逊已将物流费用提高了 30% 以上。
2023年,运送1磅商品将收取4.75美元,然而在2020年,运输相同产品的费用为3.48美元,增幅近40%。
截止目前,小商品的配送成本高出约30%,而大件和重型商品的配送成本高出20%。
以上种种操作,都让中国卖家对这个电商巨头“亚马逊”失去了信心。
有的卖家甚至说,这哪是来平台上做生意的,分明是来送钱的!
中国作为世界“超级工厂”,亚马逊平台产品的丰富度,以及营销活动手段离不开中国卖家的支持。
伴随着亚马逊连续两个季度的亏损,就算举办两次会员大促也于事无补,估值持续下降。
亚马逊终于出手,通过“两大手段”努力召回流失的中国卖家以及海内外消费者。
No.2
亚马逊正通过一系列动作尝试挽回
2022年流失的大量中国卖家
1
亚马逊砍掉大量自有品牌
最近有外媒对外宣称:亚马逊平台正计划砍掉一部分自有品牌,减少自有品牌的在售商品数量。
有知情人士曾透露,亚马逊在近6个月的时间里,团队的领导曾指示:削减自有品牌团队的商品清单,并且不再采购清单中的大量商品。
亚马逊的自有品牌横跨数万种产品,但是大部分的销售额却来自少量的几十种顶级产品,如Amazon Basics, Amazon Essentials, Simple Joys by Carter's, Amazon Commercial, Amazon Basic Care, Goodthreads, Amazon Elements, Pinzon等;
前期就有卖家反馈,亚马逊平台的搜索算法倾向于自家品牌的商品。
在今年7月美国举办的反垄断听证会上,多名议员对亚马逊进行了质询,是否利用从其他卖家收集到的用户数据来支持自营产品?
目前亚马逊拥有电商平台和自营零售双重身份,在政策强压之下,自然要做到公平公正。
这样一来,亚马逊流量就算再倾斜,也因为产品市场份额占比较低,给予了其它入驻的卖家一线生机。
亚马逊“砍掉自有品牌”这一举动,也让不少卖家重拾市场信心。
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中国卖家正在逐步回归亚马逊平台,已经从前期40%的市场份额,上升至45%的市场份额。
2
尝试布局社交电商
在上周,亚马逊推出了类似于抖音功能的应用插件Inspire。
希望把亚马逊变成一个“发现目的地”,让用户可以通过此功能发现更具创意的产品,且可以从影响力的人以及他们喜欢的品牌创造的内容当中进行购物。
亚马逊为了盘活存量用户,不仅在2022年开启两次会员大促,近期又上线新功能,就是希望消费者即使短期不购物,也可以多花时间在亚马逊平台上。
目前无论是TTikTok、YouTube、Instagram等多个应用分散了消费者注意力,亚马逊希望通过Inspire功能,推动购物的内容,降低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马克·扎克伯格对曾公然发表对Facebook和Instagram变成购物平台抱有很高的期望。
在2017年亚马逊也曾试图推出社交电商Spark,但是没有成功。
再次进军社交电商是希望通过新功能Inspire,吸引品牌、网红、消费者在其上面发布内容,占取流量高地,让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产品链接,或者点击图片,实现消费行为,再次回归到疫情发生时用户的消费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