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6000种产品大涨价,欧洲企业迁往美国,全球前20港口中国占9,等|本周市场新鲜事
1
全球前20港口排名出炉
中国占9席
近日,航运情报提供商Alphaliner发布了2022年1-6月全球前20大集装箱港口排名,其中共有9个中国港口上榜,分别为:上海港(第1)、宁波舟山港(第3)、深圳港(第4)、青岛港(第5)、广州港(第6)、天津港(第8)、香港港(第10)、厦门港(第15)、高雄港(第18)。
2022年上半年,全球前20大集装箱港口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948亿TEU,与2021年同期相比微增1.1%,其中,中国港口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94亿TEU,占比56%。
在这20个集装箱港口中,共有10个港口实现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其中,纽约-新泽西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涨幅最高,达11.6%。这主要是因为美西港口的货运量向美东转移。
就排名变化而言,前10名中,青岛港排名上升1位至第5位,广州港下降1位至第6位;另外在今年第二季度,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已经超过了新加坡港,主要因为承接了部分从上海港转移的货量。受疫情封控影响,上海港今年上半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
带头大哥还是传统的长三角,珠三角。
2
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中国排名继续上升
当地时间9月29日,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继续攀升,位列11名。瑞士、美国、瑞典、英国和荷兰位列前五,新兴经济体保持强劲表现。
报告显示,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创新活动的研发和投资仍蓬勃发展。2021年,全球顶级企业的研发支出增加近10%,风险投资交易激增46%,一些发展中经济体在创新方面的表现高于预期。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转变为知识产权强国的努力。10年前中国位列第34名,如今即将进入前十,传统和新兴公司品牌价值在短时间提升,这些都是中国取得的成绩。
此外,近年来全球创新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如今,每10件知识产权申请中有7件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而10年前,每10件中仅有5件。
这意味着,这些拥有着庞大人口、巨大经济(潜力)的地区,它们正在开始参与并塑造全球创新格局。这对于世界来说,是一种积极的趋势。
中国制造正在努力向中国智造转变!
3
对自华进口轮胎加征关税
引发南非轮胎市场乱象
南非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ITAC)宣布将在目前25%-30%的进口关税基础上对自华进口轮胎征收38.33%的新临时关税。
消息一出,南非市场上一些“不道德的”轮胎经销商将所有轮胎的价格提高了近40%,而不仅仅是从中国进口的轮胎。
贸易法专家Francois Dubbelman表示,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市场上也有大量库存,不应马上征收38%的临时反倾销税。
南非轮胎进口商协会(TIASA)则表示,新关税将使轮胎的总关税接近70%,这意味着出租车运营商将在轮胎上多支付23%的费用,卡车和物流供应商将多支付22%的费用,乘用车车主将多支付21-25%的费用。
TIASA呼吁立即撤销加征关税,并表示,政府加征关税表面上是为保护本地制造商,但就轮胎而言,本地制造商在一个工厂里建立多种型号的生产线不划算,目前所售约80%的轮胎都源自进口。且轮胎是仅次于工资和燃料的第三大运输投入成本,新关税将推高商品(特别是食品)价格。
目前,南非国内还就是否该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征收反倾销税争执不下。专家表示,ITAC必须在2023年3月8日之前对加征反倾销税的申请做出最终决定,否则对自华进口轮胎的临时反倾销税将失效。
4
能源成本飙升
欧洲企业被迫移迁美国
受天然气价格飙升的打击,欧洲一些生产钢铁、化肥等制造业等高耗能企业正将工厂转移到美国,而美国一些州则对欧洲企业出台了针对性优惠政策,上演双向奔赴。
这对欧洲来说显然并非好事。
《华尔街日报》发文称,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和难解的供应链问题正在威胁欧洲企业,而美国公布了大量激励制造业和绿色能源的政策。相对稳定的价格和优惠正迫使欧洲企业迁往美国,“欧美竞争的天平正向美国倾斜”。
《华尔街日报》列举近段时间一些企业的外迁和在美扩张情况: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已宣布削减德国和比利时工厂产量;
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的氨和氮产品制造商OCI NV宣布,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扩建一家氨气工厂;
丹麦珠宝公司Pandora A/S和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今年同样宣布在美国扩张业务;
卢森堡钢铁巨头安塞乐米塔尔钢铁集团(ArcelorMittal SA)本月削减了两家德国工厂的产量,但同时透露有意扩建位于得州的工厂;
上周,电动车企业特斯拉宣称考虑到拜登政府8月出台的税收抵免政策,公司决定暂停在德国生产汽车电池的计划。
欧洲依靠俄罗斯廉价能源的日子将一去不返,这是欧洲经济的临时阵痛,还是“去工业化”时代的开始?
5
日本10月有6532种商品将涨价
日本大型信用调查机构帝国数据银行日前发布消息称,由于今年的食品价格纷纷上涨,家庭的月平均支出将增加5730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5.007元)、年平均支出增加6万8760日元。
在日本国内,10月将有饮料、啤酒、加工食品等6532种商品涨价,成为今年涨价食品种类最多的月份,消费者面临着更大压力。
据报道,帝国数据银行根据今年已经涨价和预计涨价的大约2万种商品的价格涨幅、以及日本总务省的家庭支出调查数据计算得出了涨价对家庭支出的影响程度。
结果显示,年收入不足329万日元的年家庭支出增加了5万1423日元,约占年支出总额的2.3%。另一方面,年收入超过1075万日元的家庭支出仅增长了1.7%。帝国数据银行分析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更大。
由于食品之外的其他商品也在涨价,人们实际面临的负担更重,民众的消费意愿或将进一步降低。
6
各国对韩商品进口限制逐年增加
随着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对韩国商品的进口限制也在逐渐增加。
据韩国政府下属非营利贸易促进机构——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近日向韩国国会方面提交的统计资料显示,韩国在全球的主要贸易国对于韩国商品的进口限制措施自2017年起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报道称,据相关统计结果,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有27个国家对韩国商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相关“限韩”措施数量总计达到208项。
据调查,此前各国对韩国商品的进口限制措施情况为:2017年187项、2018年194项、2019年210项、2020年229项和2021年210项,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而仅在今年上半年,各国对韩实施的进口限制措施就已超过200项。
韩联社报道称,在对韩国商品实施进口限制的国家中,美国的“限韩”举措最多。今年上半年,美国共计实施47项相关措施,在各国整体“限韩”措施数量中占比达四分之一左右。同时,美国对于韩国的进口限制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考虑到韩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的特点,政府或将积极制定对策,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文章来源:综合自网络
文章内图片除原创外均精选转载自网络,有来源的都会进行注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