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难熬,无良跨境老板逼员工离职!理由竟是...
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外贸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与2019年相比,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3.9%、26.1%、21.2%。
“总的来看,‘十四五’对外贸易实现了良好开局。”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2022年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均衡因素增多,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继续为稳外贸提供有力支撑。
三大因素支撑外贸快速增长
以美元计价,2021年我国年度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达到了历史高点。
“2013年,我国外贸首次达到4万亿美元。时隔8年之后,我国外贸在1年之内连续跨过5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仅2021年1.4万亿美元的外贸增量,就相当于2005年全年的规模。”李魁文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支撑了我国外贸快速增长。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2021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特别是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为外贸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中间产品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24.9%和28.6%,消费品进口增长9.9%。
二是全球经济保持复苏态势。2021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预测世界经济增长5%以上,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10.8%。2021年,我国对欧盟、非洲出口增速均超过20%,对拉丁美洲出口增速超过40%。其中,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等宅经济相关产品和医药材及药品等出口继续保持较大增幅,有力支持了全球抗疫。
三是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去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主体、稳市场和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政策措施,比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延续并完善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等。这些政策效果持续释放,助力外贸企业纾困解难,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成为外贸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外贸高质量发展迈新步
2021年我国外贸在质量提升方面也有了新进展。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徐德顺表示,外贸市场份额、新业态发展、进出口结构等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外贸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方面,我国由2001年的4%大幅提升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13.5%。”李魁文说,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为14.9%,比2012年提升3.8个百分点,这一增量刚好与2000年我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相当。
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是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同比增长24.5%,市场采购出口增长32.1%,我国促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达56.7万家,增加3.6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度达58.2%。在贸易方式上,2021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超六成,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在区域布局方面,中西部地区进出口6.93万亿元,增长22.8%,比同期外贸整体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表现亮眼。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1.6万亿元,增长23.6%,较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出2.2个百分点。
稳外贸力争激流而上
“今年,我国外贸要进一步稳定发展预期,力争激流而上。”徐德顺表示,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落实好稳外贸政策举措,推动外贸创新发展。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扩大开放,针对困难挑战推出应对举措,做好跨周期调节,助企纾困特别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努力保订单、稳预期,促进外贸平稳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从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进一步鼓励外贸新业态发展等方面推出15条举措,强调做好跨周期调节,助企纾困特别是扶持中小微外贸企业,努力保订单、稳预期。
据悉,多重跨周期调节稳外贸政策已排上日程,这些政策举措将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聚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进出口贸易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下一步,海关总署将按照提振外贸市场主体信心的要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助企纾困、恢复发展,更大激发外贸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李魁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