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亚马逊黑五网一喊你来提报洛!
跨境观察
侃侃跨境职场的二三事
在跨境电商这个圈子里,每年都会爆出不少运营人员因为工作失误,致使公司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损失的惨案。侃妹听说曾经有运营因为操作不当哭着哀求买家退货,但终究还是无济于事,实在是让人无限唏嘘.....
好巧不巧,近期,一位运营人员因折扣设置失误被公司罚款20万的事件在跨境圈闹得沸沸扬扬。这起事件到底该由谁来背锅?从最新的消息来看,基本已有定论了。
话说回来,亚马逊的确是一个相当“难搞”的平台,即便是老鸟有时候也会马失前蹄,更别说一些能力与薪资不匹配的混子了。今天侃妹就来和大家聊聊跨境电商圈里的“南郭先生”。
“运营因失误被罚20万”续:
涉事公司道出原委 表示很冤
据早前在圈内流传的一张处罚通知文件显示,一位运营人员在店铺运营中,因重复设置优惠与折扣,导致公司主力产品被低价倾销620余台,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更严重的是,事件发生后,运营人员没有第一时间汇报,而是自行处理,导致损失进一步扩大。于是,公司决定对该运营人员罚款20万元,并予以开除处理。相关的运营经理被罚款5万元,并予以降级处理。
图源于微博
一时间,不少卖家都在为这位运营抱不平,认为公司作为更强势的一方,出事之后立马甩锅:“亏25万,让员工出20万?直属上级出5万。这公司牛,赚钱的时候分担风险和利益的比例,可不是这样算的.....制度没做好,上层甩锅挺快的。”
很快,关于此事件的讨伐声在网络上不绝于耳,这家公司的高层坐不住了。据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向媒体透露,其实这起事件另有隐情,并不能单凭此公告下定论,公司也挺冤的。现在闹成这样,可能影响到公司今后的人才引进了,所以有必要出来解释一下,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
1. 同类事件已经是第四次发生,累计已造成损失近200万,前两次未做任何处罚,第三起损失了50多万后公司做出了详细的制度以及宣讲、培训等,结果第四次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因此,为执行制度,作出了本次担责处罚。
2. 关于这位直接操作的运营,需要承担20万损失,但也只是宣讲层面的,鉴于她并没有承担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在开除她之后,由公司承担这笔损失。
3. 几个管理者承担的责任是根据事件的整体评估,也是合理的。他们一个月提成都有8-10万,也有能力承担。
以上内容源自跨境工厂佬儿
倘若真如同该公司负责人所说,运营被罚款20万只是宣讲层面的,最终的损失还是靠公司承担的话,或许我们可以把为该运营悬着的心放下来了,做个打工人身背20万债务,可不是一件小事。
不过,平心而论,该公司与运营人员在这件事上,双方都有问题是一定的,才导致公司接二连三做慈善。究竟谁该来背这口锅呢?
为何接二连三做慈善?
背后折射出跨境人才市场的痛点
“公司应负有更大的责任”,有卖家如是说,在行业大佬剖析整个事件之后,列出了该公司的三点失误,大致内容如下:
1. 该运营的培训显然还没到位。
2. 招人的时候没有把好关,如果运营粗心,那么不应该轻易招进来。
3. 从通告里看,该公司屡次发生类似情况,这就是老板或者经理的责任。在错误发生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审核规则,导致接二连三地做慈善。
图源于微博
如他所说,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现在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显然,该公司的招聘负责人没有做好人员把关,让一些不入流的马虎运营上了手,才会多次遭受损失。这也难怪在运营操作失误被罚款后,大家的反应都偏向于指责公司一方了,这口锅,也确实该公司来背。
归根结底,企业招聘负责人把关不到位才是造成此类事件时有发生的真正原因。除了自身的能力原因外,或许也与目前跨境行业人才的现状有关,这也是许多卖家的一大痛点。
市场上优秀的运营人才大把企业争着抢,加之近段时间不少公司倒在了封号潮下,大批人员失业,使得普通的运营呈现过剩的现象。这才使得一些能力有限,和职位要求不匹配的人混迹跨境职场圈。
一些新入行的亚马逊企业招聘需求大,但又缺乏科学的人才评判机制,导致不少企业招了南郭先生,表面上吹嘘自己多有经验,实则在岗位上滥竽充数。
当然,跨境职场圈与普通职场也类似,还有不少走后门的或是“皇亲国戚”。
能力一般却拿高薪的人,
后来都怎么样了?
从整件事来看,产品折扣和优惠设置属于再基础不过的操作了,连这些事情都做不好的运营,又怎么向高级运营进阶?要知道,现如今一位合格的运营除了知道站内运营外,更需要具备站外推广、科学选品、账号风控等综合技能。
然而,有卖家发现,跨境职场中真的存在那种能力一般却拿着高薪的人。比如,有运营只会一些基础操作,没有其他运营技巧,仅仅做了三个月,然后在面试的时候夸大能力,靠跳槽拿到了1W的底薪。在他看来,这种现象十分离谱,不禁问道:这种人再次跳槽会不会一直拿更高底薪?
图源于知无不言
这种人基本上有两种结局,一种是撇去了焦虑感,混得如鱼得水。
有卖家就此问题回答道:“从我身边的例子看,大部分过得很好,工作的性价比之高完全盖过了他们自身的焦虑感,还搞起了各种小副业,至少在当下他们活得还挺俏。”。
另外一种结局则是虽然抓住了运气,但是没有实力,短时间内就被送了飞机票。
一位卖家就遇到了这种南郭先生:“上个月面试了一个据说是一年经验的,开价9K,面试的时候水分太大了,结果来上班上了三周,发现纯粹是个小白,直接劝退了。”
关于这个问题,想必当过HR或是老板的人更有发言权。有卖家回想起自己面试的一些人,发现这行的水分都一言难尽。
“自称做过主管的,listing写得揪心,连货件是可以删的都不知道。入仓可以选地址也不懂,滞销品也不懂怎么清,成本核算一塌糊涂,评论资源一点也没有,模板上传产品不精通,广告ACOS爆到天,不会否词调整,广告分组不会,excel做得一言难尽,哎,头疼。”
跨境行业水分掺杂太多,上当的公司还不少,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行业水分太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个行业在短时间内拔地而起的速度过快,终究是雾里看花,不真切、不踏实。某些打工人能够轻而易举地忽悠刚做亚马逊的老板,与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不无关系。
有卖家在分析之后,认为“这行业没做过亚马逊,不懂亚马逊的老板多的是,随便忽悠几下开高薪资真不少....而且再说薪资拿多少,跟能力没有直接关系,跟遇到的老板有多傻有关系。没经验能拿到高薪的,要么公司实力一般,要么老板人傻钱多。擅长忽悠的人基本上混得都不错,他们不害怕露馅,如果露馅就换一家接着忽悠,总能遇到一些傻老板。”
图源于知无不言
不过这类员工能一辈子保持这种状态吗?未必。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话很适合职场。有卖家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认为目前确实没有一个好的机制去体现从业者的劳动成果,所以运营的工资比较虚高。任何一个行业,没3年工作经验,普通人基本上都总结不出来比较有效率的方法。我工作10多年还没看过这类天才,跨境电商行业不是造火箭,基本就见不到这样水准的人来混。刷过单就觉得自己懂运营,虚头巴脑只会害人害己,最终落下个贻笑大方的结果。
水分容易掺,但是运营靠的是实力说话。这也提醒了我们,招聘方水平很重要,如果老板啥也不懂或者急于求才(比如部分工厂卖家、到新城市开分部的大公司等),那这个运营可以忽悠很久;反之,如果是以卖家身份创业而起的老板,哪怕面试被忽悠得心潮澎湃,基本上招人入伙没多久就会明白对方是什么真实水平。
因此,跨境企业在招人的时候一定要把好关,否则,招来一群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到头来损失百万不是梦而是现实;打工人也要明白,没有精钢钻就别揽瓷器活,否则,下一个身背数十万债务的就是你。要想拿高薪,还是得靠能力和业绩说话,想靠忽悠跳槽涨薪终究是行不通的。
回顾这些年的亚马逊行业,类似今天文章讲到的翻车事故常有发生。作为公司,本可以从制度源头上减少惨案次数,然而,不是所有公司的HR们都有火眼金睛。
这背后全因行业膨胀得太快,薪酬水分太大,招聘把关不严造成的。不过,某些跨境打工人也应负有自己的责任,不懂装懂、眼高于顶,也终将自食其果。
总而言之,一套科学的人事薪酬考核体系,对一家跨境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否则,小公司能撑住几轮“德不配位”的运营操作失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