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业内赫赫有名的上市大卖天*信息发布子公司有*树重大事项的公告显示,2021年度新增被封或冻结站点数约340个,涉嫌冻结的资金约为1.3亿元。
来源:巨潮资讯网
除此之外,这家超级大卖今年的人员流失也相当严重!在职员工从2800人下降至约1400人,主管级以上离职人员近280人。
来源:巨潮资讯网
超级大卖接连爆雷,涉亿资金被冻结,产品库存全部弃置,一大半员工跑路……
据先前一个坊间传闻,称亚马逊第三方20万个账号在排队等待查封,另外,还有所谓的内部消息透露,年流水500万刀以上的品牌备案店铺都在这次审查范围中,会一直持续到今年9月底!
图源自网络
目前,亚马逊平台共计有150万活跃卖家,查封比例超过整个平台的13%!如果上述传闻属实,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了!
为什么封号潮来的如此凶猛?
虽然年年都有卖家吐槽,亚马逊频频拿起镰刀收割卖家的韭菜,但是今年亚马逊的封号潮一次比一次惨烈,隔三差五爆一条“惊天巨雷”。最有说服力的说法莫过于,封号行动是由数据库泄露事件引起的:ElasticSearch服务器被亚马逊方面查到,并挖掘出了13,124,962(大约7GB)条测评数据,包括相关卖家的邮件、WhatsApp、Telegram、电话号等信息。而媒体的报道将事件的热度推向了高潮,以致于引起了美国一个很重要的机构——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注意。
“人们在网上购物时依赖评论”,“当一家公司通过购买虚假评论来夸大其在亚马逊的排名时,它既伤害了消费者,也伤害了遵守规则的公司。”
由于事件已经暴露在公众面前,亚马逊不得不承受住舆论以及FTC的压力,频频对卖家“大开杀戒”。至于为什么对大卖先下手,大概也是有种“杀鸡儆猴”的作用,警示其他的卖家停止刷单这种行为。但也有人说,这次大规模的“封号潮”是美国故意在打压中国的跨境电商卖家。到底是不是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此次事件也仍旧是我们中国卖家实实在在地踩到了红线,起码在这一层级上,我们是理亏的。假设这真的又是另一场无声的贸易战的开端,我们也只有真正走上合规之路,才能说在这一层面上岿然伫立,让某国找不到合理的针对理由。
如何安全获取评论,避免封号?
不得不承认,评论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成交和转化,因此亚马逊卖家会通过各种办法,让产品获得尽可能多的评论,特别是好评。但屡屡在规则的边缘试探,终究不是办法。亚马逊的Vine计划会邀请符合资格的买家对产品进行评论,他们通过免费获得产品,以换取公正的评论。他们通常会在产品发布之前收到产品。任何一个Vine计划的成员都会在他们在亚马逊上留下的评论上带有一个“Vine Voices”标志。如果邮件的主要目的是邀评,不要在邮件中加入其他营销内容。且邮件内容应更倾向于为买家提供售后服务,避免涉及亚马逊严禁的“奖励性、退款、折扣、礼物等”敏感词。亚马逊平台有对卖家开放了索要评论功能,如果卖家想对某个已成交的订单索要评论,可以通过亚马逊的“Request a Review ”来实现。但卖家仅能在订单送达日期后的4-30天内对买家追评,且存在次数限制,每个订单只能使用一次。产品插页是卖家从亚马逊客户那里获得评论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插页制作精良,其中包含所有相关信息,例如品牌名称、Logo、感谢信息,并进行索评。这次的封号潮估计不会这么快过去,亚马逊肯定会不断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所以,“不管是大卖小卖,合规运营才是最终的出路”,老实卖货,靠产品致胜!
中国卖家如何寻求未来发展道路?
随着亚马逊平台合规化“动作”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也在驱使中国卖家谋求更多的出路,比如内容营销。评论,从更高的维度来说,是内容营销的方式之一。在国内,内容电商模式已经非常成熟,甚至成就了“什么值得买”、“小红书”等一系列的内容分享平台。而在跨境电商领域,目前下载量已经超过亚马逊的SHEIN在内容营销方面就技高一筹,每隔一段时间都能看到与之相关的行业研究报告。
早期,海外网红营销成本并不高,品牌商甚至可以通过寄样的方式换取海外网红的关注和评测。SHEIN通过这种方式在Instagram、Facebook、TikTok等平台实现了多个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营销覆盖以及持续性发声,并通过网红的影响力把粉丝购买意愿引导到自家独立站、亚马逊店铺,从而规避亚马逊“不可滥用评论”的风险。在海外,消费者通过Google等搜索引擎查看具体商品的时候,绝大部分的搜索结果就是返回购买页面,产品的好坏主要通过站内介绍和站内评论来反馈。而在国内,内容电商模式已经迈入成熟阶段,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站外的高质量内容来了解产品细节和体验,从而决定是否前往电商网站进行购买。
目前海外的内容营销还处于非常空白的阶段,对于品牌商家来说,完全可以借助现阶段的行业空白红利,自行或者通过第三方平台联系网红达人进行内容营销铺设,通过优质客观的营销内容把消费者吸引过来,并引导他们到自家的平台进行购买产品。随着营销内容的数量、质量不断增长,全球消费者对品牌会有更深的印象和忠诚度,也许下一个跨境的顶级品牌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