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类目:类目设置错,怎么办?修改途径有几种?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个大卖被申请破产执行的新闻,今天想简单的说下自己看到这个新闻以后,给自己带来的思考
顺手也找到了眼见他高楼起的出处
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
书中,老艺人苏昆生放声悲歌,尽情发抒: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其实能够做到像他们这么大,是很多人的梦想,时代的更替,让我更加意识到了危机感。
那么怎么样,才能在不断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准自己的位置,才不会畏惧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呢?
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真的变得超级快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去年1月份,过年前,还记得是1月23日,武汉封城的时候,在淘宝上买的口罩都没发货,后面通过朋友的朋友居然买到了2009年生产的口罩。
一个月以后,就买到了5块钱一个的口罩。等全面恢复生产的时候,就可以1块钱一个买到口罩了。
来到深圳以后,也就是去年11月份了,口罩在大街上,基本上就可以看到3-4毛钱一个的口罩了。
去年测量体温,基本上是人工拿着温度计,差不多几个月以后,各大商城,都是绑了一个小测温仪,到5月底,去附近的商场,测量体温的,已经基本的都变成了非接触式的测温机器人,只要走到机器人面前,那么就能识别出每个人的问题。
而测温仪的变化,仅仅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已经迭代了好几代产品了。
刚来深圳的时候,就有听说过,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基本上3个月就已经迭代一次了,之前没有强烈感触,现在思考一下测温仪,就真的发现研发产品的人,以及能够配套生产的工厂,迭代速度真的非常快。
从2009年开始,我就有销售过联通的电话卡,在电脑城销售过网卡,卖过手机,还记得那个时候说,3G技术刚刚出来,现在12年过去,大家已经在谈论5G时代了。
大学毕业以后,入职了世界第一免税店DDF,听说2012年底,来一个中国团,基本上就能够扫空店面的场景,我在免税店的时候,已经开始比较少出现那种听说的销售场景了,偶尔也能有包下600架飞机,包下亚特兰蒂斯酒店,棕榈岛几天几夜这样的消息。
总体来说,从免税店刚创办,到我离开免税的那几年,我记得我离开的时候,大概是公司创办的32-33周年吧。基本都是再成几何式的增长,我在的那几年,迪拜增加了CA,CB, CF,Jabel Al Ali的机场。
不过,现在不少我之前在迪拜认识的同事,朋友,都开始在迪拜做Noon,做亚马逊这样的电商平台了。
去年的疫情,有个前同事,有6个月没有上班,就一直在待着,之前的Q群,也看到现在还在那里的人,在聊着,裁员减薪方案,因为疫情,流量非常大的世界中转中心,迪拜机场,之前很多航班都停了,没有航班,那么多的航站楼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用武之地。
一个机场,配套的海关,机组,地勤,交通,免税店,清洁等各个系统,听说之前迪拜3个航站楼,就需要6万+的工作人员,满足所有的正常运行。
即使没有疫情的黑天鹅影响,随着大家出国越来越容易,网购越来越方便,愿意在机场转机的时候,买那么多东西的乘客,相比较10年前,已经少了许多。
前几天,就看到免税店在和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免税店也上线了线上销售,开通了机上免税店,可以利用国际航空的时间Shopping,下飞机的时候,就可以提货。各种功能。
跨境电商行业的本质是:将中国的产品,销往全球各地。
其实这个和B2B的时代,MIC以及阿里巴巴是很像的,都是将中国的产品卖到全球。
区别就在于,中间的流程不同。
B2B时代,网络只是一个信息展示媒介,能够去阿里国际站这样的平台上买产品看产品的,一般是做批发的线下批发商,他们可能是海外的一家贸易公司,拥有当地的线下客户,或者是有自营的线下门店。总之B2B的模式,需要洽谈,打磨产品流程等各种细节。
和现在的B2C模式,或者说DTC ,Direct to Customer,相当于把之前B2B过程中,客户要做的事情,自己去做了,自己通过直接的亚马逊电商平台,获得用户反馈,了解客户对产品外观,对产品功能,对产品包装等等细节的反馈,进行迭代,随着迭代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那么也就是说,理解了这个逻辑,无论以后平台怎么变化。
如果你是一个过去十年都在外贸圈的人,虽然10年前就有Ebay,Amazon,但是相对来说B2C的平台,是个新兴的产物,如果你去选择一个商业模式或者平台,那么大概率会去选择阿里巴巴,或者MIC。
后面行业发展了,B2C的相关配套也越来越完善了,慢慢的越来越多的B2B的客户,从线下门店转换成了线上卖家,然后自己也就转变成了卖家。
到了去年开始的疫情阶段,随着各个地方的广告,各种推广,感觉亚马逊跨境电商行业,变得超级火。
N多年没有联系过的同学,朋友,突然和我说话了,要么自己想来做跨境,要么就是身边有个朋友打算做跨境。
那么亚马逊这个平台还能做多久呢?
今天随手思考了这么久,总结下:
只要亚马逊这个平台不垮掉,那么这个平台要发展,那么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迭代。
比如亚马逊的后台操作界面,已经迭代优化了很多版本了。
有人总是希望能够回到旧版,我倒觉得,如果真的要跟随一个平台的发展,紧随行业的发展,那么不如勇敢的学习新东西,拥抱变化,平台能够请IT一直迭代,证明亚马逊这个平台在发展。
只要平台再发展,无论其他人怎么唱衰,那么自己又一直在这个行业发展,那么肯定能够把握住平台发展的机会的。
那么假设亚马逊平台不能做了,那么该怎么办?
其实这都有可能的,比如房地产行业,去年的蛋壳暴雷,那么大的投资,几年的时间从0冒出来,然后崛起,倒下,就这么几年的时间。
但是我们如果只是将亚马逊当成一个销售产品的平台,打造品牌的平台,学会电商的基本逻辑,即使没有亚马逊,那么肯定也会冒出来新的Noon,等各种各个国家本土的一些平台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产品OK,多同步几个平台,那么就意味着多一分销售的机会。
在时代发展的长河里,每一个人,每一个公司,其实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个人发展机会,在我看来,都是能够在一个吸粉领域中,能够有长期积累的人,积累的是个人能力,同样的,还有行业相关配套所需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