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如何逆势突围?新冠疫情下的欧洲市场及消费者趋势解析
疫情时代,人心失衡。
中印关系的复杂化,加剧意识形态冲突。
从而导致民粹主义肆虐,“搅局者”制造“舆论”,以“吸睛”来“吸金”,浑水摸鱼。
中印双方,和平则共赢,争斗必双输。
无论从政府角度,还是民间角度来看,都将“和平发展”视若圭臬。
但在一些“搅局者”推波助澜之下,两国“和平发展”的主题被曲解,“偶发事件”被阴谋化,“个体事件”被集体化,从而造成大量出海人对中印关系和印度市场的恐慌和误判,继而导致出海企业受损。
见时财经特邀请在印度经商十六年、创办【蓝莲花开】品牌酒店、在印度华人圈备受赞誉的中国同胞Kevin,畅聊其所见,剖析其所知,让更多的出海人可以更加真实、透彻的了解印度,从而抓住印度市场机遇,获享时代红利。
希望,以正言而正听,由正听而正行。
编辑 | 见时君
本文为见时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1 —
见时财经:日前,印度网友“抵制TikTok”和“Remove China Apps”两桩事件,在中国出海群体中激起巨大震动,被很多媒体和出海人解读为“印度反华”。作为在印度经商十多年的“老炮”,深知印度国情和民情,你觉得这些“反华”的解读是否过度?印度是否会发生“反华、排华”事件?驻印中国人的人身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
Kevin:被网友称呼“老炮”实属无奈,乃是朋友戏称,切莫当真。
关于这些事件,并非偶发,而是长期存在,只不过是在不同时期会被人们重新记起并有意或再度政治化,就像伤疤,想不起来的时候无所谓,一旦痒起来,肯定得用手去挠挠。挠的结果无论是把伤疤揭掉,还是引起发炎,那就要看诸多因素了。
从商人员无不期待和平,无论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唯恐天下不乱者多是想浑水摸鱼。就像美国的“I can’t breathe”黑人误杀事件引起的抗议和游行,总有部分人浑水摸鱼的进行打砸抢,但是打砸抢绝对不是抗议游行的初衷一样。
有的人或媒体往往出于多方面考虑避谈政治,我们不做评论。但是个人认为,出海人员和从商人员,一定要把政治因素考虑进去,不考虑的话可能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政治因素往往是那封喉一剑,直接关乎生死。那为何不理顺他,看透他,顺势引导呢?既然世界有国际化大趋势,那么我们就要有一双穿透时代,穿透世间纷繁乱象的眼睛,能够直视本质并且因势利导,所以避谈政治只能让人摸不着方向,理不清思路。
针对这些人的动作,我们先不要去看报纸,我们可以先反问我们自己:
(1)印度的民性到底是温顺的还是暴力的?
如果暴力的话,那么在疫情期间基本会爆发很多激进事件的,但是很明显,印度的国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激进。与美国闹翻天、打砸抢相比,印度没有发生,至少我没有看到打砸抢偷现象,在印度他(她)可能向你要东西,但是到目前为止,报纸上仅仅有1例案例发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打砸抢事件(不同于个别非洲国家、巴西、美国)。
(2)反华问题全世界都有发生,印尼、越南等地都有惨案发生;但是在印度,是否有此类暴力民众基础?
绝大多数的民众还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大规模搞针对外资的动作,是否整体符合印度的招商引资政策,这都是执政党需要掂量掂量的。
(3)关于驻印中国人的安全问题?
我们目前滞留印度几千华人,没有一起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或者死亡事件,可见发生这种事件的几率很小。不排除有,但是很小。
(4)反华“讨论”越多越好,事越理越明,越分析印度人就会发现越离不开中国。
就像记者走访日本街头,很多人都说绝对不可能买中国制造一样,结果看了标签,很多都是made in China。同样道理,也适用于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世界已经变平了,想要离开谁,基本很难了。
中国软件卸载光了,还要去看看是否有可替代的,毕竟不想手机变砖头;找到可替代的,好不好用是两码事;换新软件了,该缴费的还是要缴费,这就好像从一个房子搬到另一个房子,该交的房租还是要交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软件都像中国软件这样有这么多资本支持才开发到现在的规模,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免费的。
软件界流传中国抄美国,印度抄中国,但是有很多东西印度人抄不来的,就是中国人的商业模式和变现能力。而且抄过来的软件存活期到底多久,还是个问题。
中国货针对的消费群体是不同的,如果都要去中国化的话,美国人都发现消费不起了,更何况印度,都是贸易逆差重度依赖型,谁敢离开谁啊。买个N95口罩都要砍到3块5的民族,离得开中国吗?
拿手机为例,买不起Iphone的人,可供选择的有OPPO、ViVo、华为还有小米,满足各种人性需求。中国人开发的琳琅满目的产品满大街都是,想不买都难,这就更证明了中国产品的贴地气、亲民、差异化的属性。
所以,我对很多人担心的反华、人身安全的担忧,是不存在的;哪怕他们有的时候闹一下,劲过了还是会哪凉快哪去的。就像中国时不时抵制日货、抵制法国家乐福、抵制韩国乐天超市一样,劲过了,就消停了,谁还没点民族情绪呢?
— 2 —
见时财经:6月8日,中国政府将开始把滞留印度的同胞带回国。对于“中国从印度撤侨”,大家也是充满诸多过度解读。尤其是前段时间,中印边界摩擦,导致“中印战争论”甚嚣尘上,对于这些哗众之言,你有什么看法?这些言论,是否会给撤侨后依然选择留印的同胞带来困扰?
Kevin:这种言论是非常荒谬的,绝大多数的人都可以立辨真伪。但是无论是“Remove China App”还是“中国战争论”都是有其背景和幕后推手的,当我们明白这些现象之后,基本就会淡然了。
同样我们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 “中印战争论”等言论的存在依据是什么?传播载体都是哪些?
中印问题由来已久,无非1962年战争伤疤、地缘问题、贸易逆差、达赖喇嘛等问题,此类问题存在已久,解决不了的话,矛盾就会存在,但是绝对不是中印之间的主要矛盾。就目前国际形势来看,大国之间仅仅是威慑和制衡,擦枪走火可以,大规模战争绝不可能,网上叫嚣着打仗的基本都是吃瓜群众。只要巴基斯坦仍然是中国的小兄弟,那印度和中国绝对还是会闹别扭。
(2)再就是信息来源的问题?
印度官方语言是英语、印地语等,绝大多数的媒体都是英语,对于印度纸媒而言,对于中国的评判和预估信息来源多数是美国、欧洲的媒体报道,即使派驻中国的印度媒体,也是报道有失偏颇,在媒体眼里只有“吸睛”、“服务政治群体”、多报道一下反华,如果有欧美势力或者资金支持一下,就有一些人爽歪歪了。
(3)印度媒体赖以生存的写作资料基本就是:美国、中国、俄罗斯、板球、宝莱坞和政治。
哪家爆点多,哪家卖的多,哪家就存活久,毕竟美国、俄罗斯两家不好写,写错了怕惹祸,如果不在中国这家邻居身上多下下功夫,哪有活路啊?毕竟媒体之间竞争很激烈的,弄不好丢饭碗的。
(4)中国人文字和语言那么难学,哪有时间学习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并报道在主流媒体上呢?
满脑子宗教文化的印度文明哪有功夫学习孔夫子文化呢,还不如李小龙、成龙的中国功夫来的实在!如果成龙作为中印友好大使,估计会和阿米尔汗起到的作用一样的。
— 3 —
见时财经:在印度十六年精研深耕,你觉得印度对中国出海企业来说,有哪些政策和市场优势?
Kevin:对于中国出海企业,由于行业不同,不好一概而论。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不同的政策,每种产品和服务都有各自的国际竞争力和上下游产业配合。如果要了解实体投资的政策,要对接印度的专业招商引资部门,如果要了解轻资产行业,就要找咨询机构。
但是走出国门第一步就是要彻底了解印度的整体政商环境,避免水土不服。了解这些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例如: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经商处、投资顾问咨询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印度驻中国官方机构或招商机构、长期驻扎印度的华人,甚至当地的中餐厅也是聚集人脉的好地方。
— 4—
见时财经:印度确诊新冠病例已超21万,且数量在持续攀升,面对新背景、新常态,中国出海企业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深耕印度市场?
Kevin:后疫情应对是个问题,是对每家已经投资印度的企业的一道考题。估计每个驻印企业都做好了相应开工准备,甚至有的企业已经做好了几级预案。我就不做赘述。
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多问自己另外一些问题:
(1)安全问题:返印人员的隔离问题如何处理?是否和其他国家人员或者印度本国人员一同隔离,还是到中国人指定酒店集中隔离?中国人如果在印度感染肺炎,将如何处理?
在目前已经放开部分签证的情况下,出发前都要落实好所有问题,才能安全出行,妥善返岗。这些问题都需要官方机构进行落实与协商,非个别企业能力范围之内。
(日前,印度内政部更新签证和旅行政策,允许特定人群访问印度。)
(2)商业规划问题:如果疫情是常态,中国对印投资方式是否如初?还是升级换代?
目前估计绝大多数的人撤退的心情是有的,毕竟每月损失的是白花花的银子和时间。所以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在不丢市场的同时如何权衡财、人、物等。
轻资产模式是否都会提到日程?单独租赁办公室是否都会改成华人共享办公室?派驻人员是否改为营销外包模式?人为化管理转变为软件化管理(如erp)?
(3)疫情后人员配置是否要变化?哪些岗位更加急需?
疫情期间很多人纠结在房租、人员工资、商业纠纷、财产损失等的居多,从这类事情来看,公关岗位、法律岗位会成为刚需,更多的事情还是需要专业的人去做。而法律咨询和人事外包未来也将成为常态。
(4)中美对抗条件下,印度如何抉择的问题?
只要世界大局未定,亲美与亲中都是抉择,但是在印度,亲美势力有很大市场,亲中势力还是少数,毕竟受益于中印贸易的平民百姓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所以从国家层面上,合纵连横还是需要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与文化输出并重的。
— 5 —
见时财经:中国企业出海印度,有哪些坑是可以避免的?对此,有哪些建议?
Kevin:要说坑的问题,必须从源头谈起,中国投资海外市场的投资逻辑。
中国的海外投资分为政府引导型和市场引导型两类。
以政府引导型为主的投资主体多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有高配置的顾问咨询、法律咨询、税收服务团队,坑就要少踩一些;
而市场引导型的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时候就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法律、市场、人力资源、原料、交通便利、文化冲突、综合成本分析等等多元因素后再行动作。
除了中国的投资逻辑,我们还要分析印度的招商引资逻辑。印度是一个与中国非常相似的国家,无论是人口、市场规模、GDP增速、劳动力冗余等等,所以,求发展,是大国政治中的主旋律,对于印度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人认为是IT服务业外包,但是其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也限制了其IT业的发展,所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才是印度发展的核心。
(据外国媒体6月2日报道,印度政府将提供价值约5000亿卢比(约合66亿美元)的财政激励和配套设施,以吸引全球智能手机和相关零部件厂商来印投资。)
所以,无论是招商引资的政策还是投资主体的本地服务,都要为印度的自身利益服务的,中国投资者一定要忘记自己在中国招商引资过程中那些福利待遇,从基本功练起,把自己先当做本地企业去参与投资与竞争,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坑。
对于投资印度的坑,如果在充分考虑投资因素和风险分析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同样也是各行各业都有各行各业的投资特点和上下游需求甚至供应链需求,在相互帮助的情况下,各种坑是绝对可以避免的。
建议就是:多问、多看、多听、多调研、多实践、多渠道、多比较。
短期未来投资印度的基本方针绝对是:轻资产、共享型、外包型、公关型。在国家指导方针下进行布局投资。
— 6 —
见时财经:对印度市场有哪些展望,对出海印度的中国同胞有哪些寄语?
Kevin:中国从来都不止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明的存在,当四大文明中的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发生碰撞的时候,才真正体现出一个文明的智慧和文化底蕴,仅仅拿枪炮说事的人代表的是野蛮、鲁莽与悲哀。
中国外交上体现出来的四两拨千斤才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体现,无论美国的明刀暗箭,还是少数民粹主义的小丑行为,最终都将被化为无形。
我的寄语就是愿祖国更强大,华人更团结,中国文化遍天下。只有强大的中国,才是所有出海华人最强大的安全保障;而只有华人的团结与智慧,才能换来世人的尊重和敬畏。
— 最后的话 —
出海印度,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投资,都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水大,才能鱼大。 疫情之下,印度俨然已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有异于旧质,玩法也不同以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以前,可能很多人习惯直接杀入红利市场抢蛋糕,简单粗暴的赚取利润。 现在,需要学会培养和孵化市场,保持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心态,陪着市场复原,继而助推其爆发。 做空市场或许能够短期获小利,但想获大利赚大钱,就需要做多市场并伴随其成长。 出海淘金,不同的认知,也就注定不同的命运。